结题报告:学案引领生物教学方式变革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结题报告:学案引领生物教学方式变革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75e7fa2c1c708a1284a44a8

《以学案引领生物教学方式变革的行动研究》

研究报告

张**

摘要:本课题依托实验基地学校,以生物科组或年级备课组为单位,从备课环节

入手开展基于学案的教师行动研究。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原则,针对以往学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反复的实践研究,设计出了简洁而实用的学案内容框架。在实验学校建立了学案集体研讨活动的有关制度。引导了学科组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入和有效开展。问卷、访谈、观察、反思、课例、论文等情况综合反映了实验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可喜转变,及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组织、师生互动等方面的明显改善。通过出版《佛山教研》,开展学案设计评比活动,在全市高中学校推广了课题研究的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学案 学案导学 教学方式 行动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建议:一是语言表达还略显粗糙,需要修改;二是陈述“为

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可以更有逻辑性一些:改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的突破口→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学案引领“是解决问题的抓手→强调一下这样做如何有意义

转变教学方式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教学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其课堂教学状况表现为“满堂灌”和机械训练。新课程倡导讲授、谈话、讨论、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其课堂教学状况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与积极对话。然而,尽管我市进入课改实验多年,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陈旧单一、学生学习方式被动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少教师尝试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却又由于理解和操作上的不到位而出现了课堂形式上的热闹和教学实质上的低效等新问题,学生在生物学思维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没有得到持之有效的训练,对生物学知识掌握得也不好。在往改革这条路上摸索一段时间后,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又走回到以知识讲授为主的老路上。因此,如何促使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的转变其实是教学理念和行为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教师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而逐渐实现。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本质之处在于,新课程特别重视从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师的教。在这种以学定教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倡导使用学案。但根据我们的教师问卷调查(附件1),在备课时“主要设计自己怎么把知识讲清楚并加以落实”的教师占44.4%,

“不刻意设计,根据经验在课堂上机动调整”的教师占11.1%,这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习惯自身的权威角色和主体地位。从我们所收集的各校设计的学案来分析,很多学案实际上是教案内容的简化,只是徒具了学案的形式。 备课时所进行的教案或学案设计,以及课堂上的教学行为都是外显的教师活动,但它们反映着教师内在的教学观念。针对备课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开展基于学案的教师行动研究,以此为抓手,将教师从以前惯有的教学行为中拉出来,促使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从而达到引领教师逐渐转变教学方式的目的,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不够到位。另外:是否要与校本教研相联系?不同课型在成果中有体现吗?

本课题以学案的设计与使用为抓手,期望引领教师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具体目标如下:

1.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研究并设计一份能够较好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的学案内容框架。

2.针对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不同的课型,开展学案教学行动研究,形成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典型案例。

3.通过撰写个人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分析,在科组或备课组内开展学案设计研讨,学案教学观摩及课例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校本教研参与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研究内容

1.调查我市学校生物科组近年来设计与使用学案的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的积极推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公认,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应该“以学定教、因学论教”。在这种背景下,学案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调查我市学校生物科组近年来设计与使用学案的现状,将有助于我们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开展本课题研究,从而提高行动研究的有效性。

2.研究并形成学案内容框架

在查阅文献和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需要对各校使用的学案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份能够较好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学案内容框架。

3.开展学案设计与使用的行动研究

以备课组或科组为单位开展学案设计与使用的行动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开展相关理论学习;设计和使用学案;观察和评价教学效果;修改和完善学案。理论学习的重点是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尤其是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和标准,它将引导教师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自觉地转变教学方式。

2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注意: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应遵循的理论。将认知建构

学习理论与学案适当联系一下,比如学案设计和使用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有利于认知结构的优化和能力发展。另外:认知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的个人意义的建构。

(一)实施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包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及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二)设计与使用学案应遵循的理论:主要是认知学习理论,包含其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感知、注意、记忆、理解、问题解决的信息交换过程;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理解是有选择性的;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效果。根据这些基本观点,人们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教学设计的原则,例如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学习材料的呈示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和可迁移;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可以确认他们的正确知识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学习;等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因此教师应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帮助和促进作用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和发展当前的知识。

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设计的,引导学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导学方案。学案的设计和使用要遵循认知学习理论,学习目标的设计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和能力的发展。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理论:行动研究的基本观念,就是研究者与教育工作者相结合,针对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在某个教育范式的架构上,共同进行有系统的研究,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升学校教育的效率与品质。

四、研究方法——其实,行动研究更是一种研究策略和研究模式,其中可能会用

到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观察、访谈、对比实验、经验总结等具体的研究方法。当然,本研究并不一定要采用对比实验研究。陈述方法:可否主要介绍行动研究法(包括基本思路),再将几种具体方法融入其中?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3

行动研究大体上有三个层次: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 ( 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 )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科组或备课组内教师之间的合作)。本课题研究涉及以上三个层次,尤其强调第三个层次的重要性。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本课题依照这几个环节去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本身就是研究者,而身为教研人员的本课题主持人将为教师提供专业上的帮助和指导。

行动研究允许研究者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边研究边修改方案,不强求控制的严密。在本课题研究中,教师主要是根据自己和他人的课堂观察发现问题,进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并没有对教学效果进行实验对比研究。

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本课题还使用到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和经验总结法,其中调查法主要是对我市生物教师和实验基地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五、研究进程

(一)准备阶段(2006年8月—11月) 1.申报课题和选择课题实验学校

课题主持人在进行了课题论证和申报等工作后,选择华英学校(初中学校)和佛山三中(高中学校)作为实验基地学校,这两所学校生物科组的全体老师都作为实验教师参与本次课题研究工作。选择这两所学校的主要原因是,科组建制齐全,有经验丰富的科组长,科组教师在年龄组成和职称分布上呈现出合理的梯度,各年级的生物教师人数达到了2—4人,这些都为集体备课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2.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主持人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的中心是开展学案设计和使用的行动研究,研究的主体是实验学校的生物教师。课题主持人从专业上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提供支持。按照由点及面的原则,首先在实验基地学校开展行动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市。

(二)实施阶段(2006年12月—2008年12月)

在实验基地学校进行的教师行动研究基本上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这几个环节去开展,后一个阶段的研究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研究所发现的问题的基础上。研究过程如下: 阶段 起止日期 计划 行动 观察与反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