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学案引领生物教学方式变革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结题报告:学案引领生物教学方式变革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75e7fa2c1c708a1284a44a8

06年第12月一—07阶年7段 月 问题:现有的大多数学案是按照知识线索去编写的,其功能主要在于加强课堂控制,落实课堂知识,反映出教师讲授为主、知识至上的教学理念与方式。 1.进行师生问卷调查,了解教学现状。 2.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尤其是新课程的评价观。 3.收集、分析和评价已有的学案。 1.在实验基地学校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促使了教师们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在分析已有学案的过程中,教师们从感性上加深了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3.几经修改,新的学案内容框架定为:学习目标、学习导入、学习问题与解决办法、学习检测。在实践过程中,这个框架较好地引导了教师们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 任务:在查阅文献和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各校使用的学案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以形成一份能够较好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学案内容框架。 4.以较好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原则,设计一份学案内容框架,并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 07年第8月二—08阶年2段 月 问题:1.华英学校实验教师发现,由于初中教学内容多为描述性的,因此目前使用的学案内容框架对初中仍不太适用。2.前阶段的学案研究主要是教师个人行为,集体研究较少,导致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处理有较大的不同,教学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别。 任务:1.继续改进学案框架。2.以集体备课的形式研究每一份学案。 1.实验学校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根据教学进度,研究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2.实验教师撰写学案设计与使用案例(含教学反思)。 3.课题负责人与实验教师共同探讨如何修改现有的学案内容框架,并进行新的教学尝试。 1.随着学案的使用,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集体备课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2.在研究中,教师们逐渐接受了学案教学的方式。在此基础上,三中提出要将“学案导学”创建成科组的教学特色;华英提出学案设计要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倡“活动教学”。 3.将学案内容框架进行了修改,将“学习导入”与“学习问题与解决办法”合并为“学习过程”,使之适用于设计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活动。 第三阶段 083—年年月092问题:前阶段的集体备课程序较乱,研究主题不集中、不突出,导致备课效率较低。 1.课题负责人与实验1.新的学案内容框架比较简洁教师一起,商讨并制实用,包容性强,初高中教师都定“集体备课”要求。 觉得好用。 2.实验学校根据教学2.“集体备课要求”使集体备5

月 任务:对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开展学案研究提出具体要求,并按照该要求继续开展研究。 进度,按照集体备课要求,应用新的学案内容框架,定期开展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研究。 课能够有序和深入地开展,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率,但仍然较大程序上受到备课组成员的积极性的影响。 (三)总结和推广阶段(2009年1月—5月)

实验教师整理课题开展以来积累的个人研究资料及集体备课资料,撰写典型课例与论文。课题负责人撰写研究论文及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以《佛山教研》期刊和学案设计评比的形式,将课题研究成果在全市高中学校进行了推广。

六.研究成果——陈述的结构再考虑一下,二级标题可以细化一下,要让他人一

眼就能看到研究的成果和效果。有否有通过观察、问卷或访谈来具体反映转变教学行为方式效果的材料?

(一)确定了简洁实用的学案内容框架,明确了学案的使用与呈现方式,解决了以往学案概念不明确、内容框架程序化、使用文本化等问题,较好地引导了教师们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教学,适用于不同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使用。 根据文献调查及教师调查,我们发现从不同的出发点,各人对学案的界定是不同的。有的认为学案是由教师设计的,有的认为学案是学生设计的;有的认为学案是给学生自学用的,有的认为学案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不同的教师设计的学案内容框架也不尽相同,其中不少学案包含了确定的教学组织程序,用于教学时难以使教与学的具体过程有机地整合起来,同时可能导致教学过程的僵化,从而限制教师个人创造性的发挥。另外,学案在使用中还存在着文本化的倾向,不少教师以为使用学案教学就必须将学案印发给学生,而这是学校条件不一定能够做到的,因而一般只在公开课时使用学案,而不愿意在平时的教学中使用。针对以上情况,在开展行动研究之前我们首先从概念上对学案作出了界定,然后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设计完善了学案内容框架,并对学案的使用与呈现方式作出了规定。经过实验学校教师及参加学案设计评比的全市高中学校教师使用,反映良好。

1.学案概念的界定

我们把“学案”界定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设计的,引导学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导学方案。

教是为了学。学案着眼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及培养学习能力。在我们的学案研究中,明确了以下几点:

(1)学案的设计者:由教师设计,不是由学生设计。

(2)学案的使用者: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6

(3)学案的设计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根本出发点。 (4)学案的呈现方式:课件、板书、纸质、口述或网络。 (5)学案的教学功能:学生学会且会学,教师会教且善教。 2.学案的内容框架

为适用于不同的学段(初中和高中),不同的学校(生源基础较好的和生源基础较差的),及不同的课型(新授课、实验课和复习课等),在研究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我们最终确定了简洁实用的学案内容框架。这个框架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与学习检测等三部分,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从而促进教师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把教与学有机整合在“学习过程”中。学案的内容框架没有对如何开展学习活动作出程序化的限定,这有利于教师根据具体的课型、教学内容和学生对象,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避免了学习过程的僵化。

3.学案的使用与呈现方式

师生共同运用学案进行课堂学习,学案的使用是与课堂教学同步的。如何呈现学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定。学案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包括电子课件、纸质、黑板板书、口述等形式,在同一堂课上这几种方式可以同时使用,相互补充。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可以以电子课件和黑板板书的形式呈现学案,同时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有重点地记录某些学习活动过程。诸如复习、探究类型的课,如果需要学生动手记录的内容较多,可以把整份学案以纸质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学案中“学习检测”的习题较多时,可以单独把“习题检测”部分印发给学生;习题较少时,可以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时,把各课时学案的“学习检测”部分合并起来,印发给学生。这样使用学案,较之每节课都发给学生一份学案,更符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同时有助于学生养成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针对不同课型开展研究,形成了学案设计与使用的典型案例,为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和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借鉴。

不同的课型,由于目标要求与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具有了不同的特点。在研究中,针对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不同的课型,我们积累了一些比较典型的课例,例如新授课《DNA分子的结构》和《开花与结果》,复习课《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实验课《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在开展全市高中学校学案设计评比活动时,我们将部分典型的学案设计附在文件中,供各校教师们研究参考,这对于教师们理解我们的学案研究成果,按照“以学定教”的原则进行学案设计,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为了协调集体学案设计与个人教案设计之间的关系,解决因主题不集中和组织不力而导致的集体备课活动效率低下的问题,我们通过明确学案设计与教案设计之间的关系,确定学案设计集体研讨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在实验学校建立了学案设计的集体研究制度。

7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它能够促使教师们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从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确定以集体研究的方式设计学案。但在研究的早期,不少教师还是习惯于自己设计教案,不愿意设计学案,集体备课活动也显得杂乱无章,往往一上午的时间过去了,还没有研究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为此,我们建立了学案设计的集体研究制度,从设计程序、研讨内容、集体备课要求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观察表明,这项制度能够促使教师们从教案设计转到学案设计,在集体研讨时能够更快地切入主题,参与讨论,从而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1.学案与教案设计的程序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比较个体化的工作,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们各自为战,先按各自的想法设计与使用各自的教案,然后再指定某位教师设计一份学案,让大家集体共享。这种先教案后学案的设计程序,其结果是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是“以教定学”,而学案的内容往往成为知识点与习题的罗列。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先学案后教案的设计程序,即个人设计学案→集体研讨学案→个人设计教案。首先,由某位教师负责设计某学时的学案;随后,进行集体研讨,由该负责教师介绍其学案设计,其他教师评价、质疑、补充,达成共识,得出基本一致的学案,并由该负责老师整理后发给整个备课组共享;最后,每个教师在集体讨论得到的学案基础上设计个人教案,即结合任教班级的特点及个人教学特色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流程,包括教学引入的方式、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安排及教学环节之间衔接过渡的方式等,然后在课堂上使用学案进行教学。这种先学案后教案的设计程序,引导了老师们在备课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做到“以学定教”,有利于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同时,集体的学案设计与个体的教案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的统一,在有效提高备课质量的同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2.学案设计集体研讨的内容

在对学案进行集体研讨时,教师们会对学案进行各自的评价。在行动研究中,我们需要引导教师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对学案的设计与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以达到逐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方式的目的。因此,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学案设计的集体研讨内容作出了规定(下表),明确提出了具体的行为内容及评判标准,并在开展新课程理论学习、课例研讨、一课多上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教研活动中,不断地讨论和运用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与标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