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纲要下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古代史纲要下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81d92c3d5bbfd0a795673de

徽宗、宋钦宗。史称“靖康之难”。1127年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6、北宋的中央集权制度:

原因目的:防止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使北宋政权长期稳定下去。

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

具体措施:宋太祖赵匡胤为防止唐朝的藩镇割据局面,他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1、军事上: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朝中统兵大将的兵权,接着以同样的方法解除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将禁军统领权集中到皇帝手里。设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统兵将领虽有权但无法调兵;枢密院有调兵权,却又不掌握军队,而且将领与军队、军队与军队的驻屯地点经常调动,使之“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从而将军权牢牢地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2、政治上: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且不允许他们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发展隋唐来以来的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等3、经济上: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此外,北宋统治者大量增加禁军数量并按照“守内虚外”的策略进行军事部署;。

作用和影响:A积极方面:有效防止了武将跋扈,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和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B消极方面:1、在中央权力过分集中,在地方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官吏、军队数量急增,使官俸和军队支出日益膨胀,造成国家财政困难,造成北宋中期“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使北宋成为“积贫积弱”的朝代。2、财政过分集中于朝廷,导致地方财政拮据,助长了地方官吏对百姓的搜括榨取。3、兵将分离的政策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再加上军队膨胀,缺乏训练,军队战斗力下降。

7、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1)、辽、宋议和,订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连年交战后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2)、南宋时,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 辽、宋、西夏、金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极大地缩小了民族间的差距,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加之少数民族大量南下移民,更是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8、仁人志士:南宋岳飞抗金曾取得“郾城大捷”,但被赵构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是民族英雄。文天祥英勇抗元,被俘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两宋时期,出现了王安石、范仲淹等一批贤臣,出现了为官清正廉洁堪称后世楷模的包拯。涌现了耶律阿保机、完颜阿骨打、耶律楚材、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一批少数民族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9、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繁荣的时期:宋代是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发达的时期。两宋时期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期南方的开发,使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重心。

10、经济重心的南移: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越北方。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农业方面:⑴、两宋时南方的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开辟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⑵、宋代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⑶、粮食主要产地在江南。太湖流域成为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⑷、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⑸、江南丘陵地区开辟了许多茶园。手工业:⑴、丝织业形成四川和江浙两大丝织业中心。蜀锦号“冠天下”,江浙的丝绸闻名天下。⑵、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龙泉窑和“哥窑”冰裂纹瓷器精美别致,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商业繁荣:⑴、北宋时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⑵、宋朝的海外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明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⑶、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中国商船的足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东非。南宋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⑷、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以发行了纸币“会子”。纸币的产生,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标志。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于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⑴、南方成为我国农产品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地,形成了

5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格局。⑵、南方特别是江浙地区富庶,南方的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商业高度发达。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南方产生。南方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先进地区。

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

宋代南方经济发展成就表 类别 发 展 成 就 1、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2、苏州、湖粮食作物 农业的 州成为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发展 3、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经济作物 3、 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5、南方丘陵茶园遍布。 丝织业:1、四川和江浙是丝织业中心,蜀锦号称纺织业 “冠天下”。2、江浙生产丝绸。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手工业3、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4、浙江哥窑冰裂的发展 制瓷业 纹瓷独具一格;5、龙泉窑的青瓷如碧玉。6、景德镇成为瓷都 。 造船业 7、造船居世界先进水平,能制造大海船,装有辨识航向的罗盘针;8、广州、泉州造船业中心; 商业都市 1、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是繁荣的商业都市。商品琳琅满目。2、出现市民阶层,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兴盛。 商业的 1、世界上海上贸易繁荣的国家;2、广州、明州、繁荣 对外贸易 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3、海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东非;4、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5、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货币 6、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1、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

12、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成吉思汗即位后,在蒙古高原普遍实行千户制,建立军事行政制度,并开始使用蒙古文字,确立了蒙古国。他还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建立了以和林为中心的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13、元世祖:元世祖重视农业,在中央设立司农司,地方设劝农司,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察官员政绩最重要的两项标准。多次下诏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并派官清整蒙古贵族被侵占为牧场的民田。兴修水利,修治黄河,元世祖为缩短漕运距离,开凿了通惠河和会通河,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连接五大水系,加强了北方大都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利于国家统一。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漕运和海运。元朝大都即是全国政治中心,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繁荣兴盛闻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著作《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元大都的繁华景象。 14、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地方设置行中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从元朝开始设置。元朝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的管辖。行省制度的作用:元代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深远。省从元代起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15、元朝民族的融合:元朝民族融合的有一个高峰。第一,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的重要时期。第二,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同中国的汉人、蒙古人、畏兀儿人等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第三,元

6

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五代、宋元时期文化专题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6、宋元三大发明:⑴、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元代王祯发明转轮排字盘。这一改革,既提高了拣字效率,又减轻了劳动强度。影响: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⑵、指南针-战国制成司南,北宋发明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广泛用于航海。影响:指南针促进了航海技术的发展,促使欧洲航海家的远航和随之而来的发现新大陆。

⑶、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影响:火药传到欧洲使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骑士的铠甲和城堡。

17、沈括和《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沈括一生好学不倦、严谨治学,编撰《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李约瑟称它“中国科学史上的程里程碑”,称赞他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创制了“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定月份,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相间。既便于记忆,又利于安排农事,是一种先进的历法,比英国类似历法早800多年。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在世界上最早记录地磁偏角现象。 18、郭守敬: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的编制《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

19、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上自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资治

通鉴》体大思精、纪事全面可信,并且通古今之变,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必读之书。

20、宋词:宋代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表现为“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是宋词的代表人物。两宋杰出的词人:苏轼是北宋词坛独树一帜的大家,他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富于真情实感,重视音律,字句精练,属婉约派。辛弃疾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里,交织着意气风发而又沉郁悲凉的复杂心情。坚定的抗金意志,始终贯穿在他一生的作品里。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21、元曲:元曲 包括剧曲和散曲,在当时称为杂剧。代表人物:关汉卿,最出色代表作《窦娥冤》等。关汉卿的《窦娥冤》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表现了窦娥善良和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 22、理学和朱熹:理学是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封建统治者对儒家学说的新发展。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儒释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成为两宋和明朝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程颢的学说,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与二程合称“程朱理学”。他政治上主张富国强兵,发展生产,抵抗金兵,反对屈辱求和,受到权臣排挤。他从事教育工作五十余年,曾重建和主持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总结了不少有益的治学经验和学习方法。是继孔子之后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学者。

23、绘画和书法:宋元时期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突出体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之中。风俗画是宋代绘画的亮点。五代出现了“画院”。两宋的画院规模较大,制度完备。宋代画院录用画家,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宋代科举设有“画学”一科。宋徽宗在位期间,为宋代画院的极盛期。

7

a、北宋画家张择端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道、店铺、酒楼,中段以“虹桥”为中心,气氛热烈达到高潮。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

b、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但他在绘画和书法方面,却有相当的艺术才能。他擅长花鸟画,也能画山水、人物,风格精工细致,严密富丽。代表作《瑞鹤图》《芙蓉锦鸡图》等。赵佶的书法别具一格,称为“瘦金体”。宋徽宗在位时,整顿画院,重视画

学,并提高画家的待遇和地位,对画院和绘画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c、宋代画家李公麟号称“宋画第一人”。

d、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他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

e、宋代书法出现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

代书法成就的书家,被称为\宋四家\。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米

芾的《苕溪诗帖》《多景楼诗帖》蔡襄的《谢御赐书诗》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胆巴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品,艺术价值极高。 24、科举制度的改革完善: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首先,宋代的科举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宋代确立了

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宋代文官政治,大批文人通过科举制度,管理国家,改变命运。

25、书院: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相当于古代的大学。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

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明代书院最著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生活

宋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文化教育日益普及发达。宋代社会文化日益精美细腻,讲究情趣,追求享受。

26、节日和娱乐: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

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踢球古

称“蹴鞠”,始于战国时期。宋代“蹴鞠”相当普及。

27、衣食住行:城乡居民的生活丰富多彩。衣:两宋时麻布是主要

要布料,棉布逐渐多;从穿戴服饰上可以辨出士农工商行业;达官贵人绫罗绸缎,衣饰华丽,劳动人民粗布衣裤。女装颜色丰富多彩。食:两宋时,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食为主;北方吃羊肉,南

方吃猪肉、鱼肉,烹饪技艺精湛;南北方人民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饮酒饮茶盛行,流行“斗茶”和“献茶”的习俗。住:两宋时,农民住茅屋,市民住瓦房;大地主官僚住园林式建筑;行:两宋时,

富人乘轿子、马车,百姓乘牛车、驴车,骑马、骡、驴。 28、城市生活:北宋东京人口过百万,“夜市”连“晓市”,有娱乐

场所“瓦子”、舞台“勾栏”。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宋代市民阶

层不断扩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瓦子”。瓦子的影响:瓦子的出现是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

它增添了城市的生气,反映了宋代商业的扩展。 专题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危机

1、 明朝的建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建都南京(时称“应天”)建立明朝。1403年,朱棣继位为明成祖。

2、 削藩和靖难之役: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继位,是为建文皇帝。朱允文感到手握重兵的诸王,威胁皇权,且藩王很不听话。他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最后削弱实力最为雄厚的燕王朱棣。1399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诛讨齐泰、黄子澄的旗号,自称“靖难之师”,在北平起兵反抗。这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