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82caf0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1

暖暖老师的语文课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瞭(liào)望 缅(miǎn)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激变 不知所措

彷徨(páng huáng):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

格物致知: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获取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协助别人。

二、文学常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自《散文选刊》,作者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和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格物致和的精神。 四、知识点

1、思路清晰,说理缜密

本文开头简洁明了地交代了论述的问题。然后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地地探查,即实验。接着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和。再论述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第 1 页 共 2 页

暖暖老师的语文课

最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表达良好愿望。 2、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有机结合

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如,反面事例:列举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述了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正面事例:通过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时发现需要自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