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86fcf5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3a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处在正午时刻,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此处强调“发展”这个过程,不强调发展的结果,所以用“方兴未艾”。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根据语境,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广博高深,应选“博大精深”。

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根据语境是褒义的感情色彩,应选“推陈出新”。 故选:C。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从词语的本意理解,然后结合词语的所在语境具体去把握其含义。 答题技巧: (1)词义轻重不同:

有些同义词的细微差别表现词义的轻重不同。 例: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变速这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称奇 称道)的事。(2006年山东卷) 析:“称道”是称述,称赞;“称奇”是称赞奇妙。“称奇”比“称道”语义重。这里用“称奇”。 (2)范围大小不同:

有些同义词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例:“保卫钓鱼岛”网站遭受黑客袭击,--(目前 日前)仍在修复当中。(2006年江西卷)析:“目前”指说话的时候,“日前”指几天前。这里指直到说话的时候“仍在修复当中”,因此用“目前”。 (3)适用对象不同:

第9页,共30页

有些同义词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适用对象不同,有上下、内外等之分。例:今年1月1日,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馈赠 捐赠)的历史画上了句号。(2006年江西卷)析:“馈赠”是赠送(礼品),“捐赠”是赠送物品给国家或集体。这里“中国26年来粮食接受联合国”是赠送物品给政府,因此用“捐赠”。 (4)语体色彩不同:

有些同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不同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例:帕金森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拳王阿里就患有--(该 本)病。(2006年江西卷)析:“该”是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本”是指自己方面的,多用于口语。 2.【答案】C

【解析】

文段赏析“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的“闹”字。

③中“君不见”统领①⑦,③①句写景,⑦句由景写到人,语意深化;且由⑦中“亦”可知,①应在③⑦中间,这三句顺序应为③①⑦.②④两个句子中的充实之意与下文衔接更紧密。 故选:C。

本题考查排列句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时首先阅读文句,辨明文体,抓住中心.然后 看前后照应:要想使语句间连贯、顺畅,首先应做到前后照应,协调一致. 还要抓住标志性词语进行辨析. 抓住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帮助我们快速判断选择. 3.【答案】D

【解析】

第10页,共30页

A.“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形容人不自量力,语境是公共知识分子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是不自量力的,诗词符合语境。

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语境是丰子恺早期的散文体现宁静纯真的美,诗词符合语境。

C.“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指的是遇到非常优秀的文章大家共同阅读思考,品味出其中的奇妙与含义,遇到不同的观点大家共同讨论分析。语境是这部作品有审美价值,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诗词符合语境。 D.“思念着故乡,我对故土的赤子之心,永生不变”错,应是表明自已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这里的“冰心”是比喻心地光明,冰清玉洁。“玉壶”是用玉石制成的壶,比喻高洁。王昌龄在送辛渐去洛阳时告诉他:如果在洛阳的亲戚朋友问到我的情况,请你转告他们,我这颗光明的心,就像放在了玉制的壶里的冰块那样,晶莹透明、清澈无暇。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已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现在人们有时引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示志趣高洁。 故选:D。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简明”即语言表达要“简要”“明白”使人能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连贯”是指语言表达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一致,句序合理,衔接自然。“得体”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的要求。

要看诗词是否符合语境,首先要了解诗词的意思,然后了解句子的意思,要注意话题的一致,要注意前后的衔接,要注意语境是否相合。 4.【答案】B

【解析】

第11页,共30页

A.屈原。用投江的“湘娥”来比喻屈原/扣住“灵均”,屈原之字。

B.“圣人”指孔子/司马迁/“子长少不羁,发轫遍丘壑”选自秦观的《司马迁》。 C.这是杜甫写李白的诗句/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二》。 D.扣住“人间疾苦”,杜甫诗的内容/“工部”指“杜工部”,指杜甫。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要认真分析句子中的语言。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平时多积累。 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

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

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自己平时没有见过时,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己读多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回忆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做出相应的辅助的正误判断。

语境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但既然出自这篇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5.【答案】C

【解析】

A.“明代”错,应该是“元代”; B.“王维”错,应该是“王勃”; C.表述正确;

D.“以借代手法”错,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第12页,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