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11课时 整理与复习 - 西师大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11课时 整理与复习 - 西师大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8a5f079fc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1

第二单元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第11课时 整理与复

第1页/共6页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学内容】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教材第46~4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梳理单元知识点,沟通知识内在联系,形成整体知识结构。查漏补

第2页/共6页

缺,深入理解知识,进一步提高技能。

2.复习10以内数的认识,巩固数、认、读、写,数序及数的大小,“几”和“第几”的区别。

3.整理10以内数的加法、减法表,发现表格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4.经历回忆整理的过程,体验整理的方法,感受整理的好处,学会有序地思考。

5.互助互学,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挑战自我,乐于帮助别人。 【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回忆整理的过程,体验整理方法,梳理单元知识点,沟通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

难点:整理10以内数的加法、减法表,发现表格规律,学会有序地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这学期学过哪些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 学生回忆并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梳理旧知,创建知识结构图

1.提问思考:刚才我们回忆了许多知识点,该怎么整理呢?按什么整理? 学生思考。

第3页/共6页

2.师生共同整理,形成知识结构图。 (一)整理加法表。

1.我们学过这么多加法,你能不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一下?怎样整理?

学生自由回答。

2.教材第46页第3题加法表,填一填,完成书上的整理表。 学生自主完成加法表。 3.小组讨论加法表。

(1)横排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特点? (2)竖排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导小组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4.集体交流。

(1)横排算式:每排的得数都一样,对子算式成对称排列。第一个加数从小变大,第二个加数从大变小。

(2)竖排算式:按几加1,几加2……进行排列。第一个加数从小变大,第二个加数不变,得数也从小变大。 5.学生自由读一读,感受顺序。 学生自由读。

6.教师随便指一道算式。 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第4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