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 - 水生试题库(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上海海洋大学 - 水生试题库(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8acaacca58da0116c17499c

4.胸肢在低等的种类形状常相似,用于游泳或呼吸,数目变化很大;在高等的种类,通常8对,前3对分化为颚足,用于辅助的捕食器官,后5对步足用作行走。

5.腹肢在低等的种类缺失,在高等的种类除尾节外,每节都具有1对腹肢,扁平如柴,用作游泳,雌性兼有抱卵的功能,雄性的第1,2对内肢常变态形成交配器官。

6.发育常经过变态,初孵化时的幼体不分节,具3对附肢,为无节幼体,或称六肢幼体。 14.简述毛蟹的幼体发育特点。

答:幼体孵出后,即离开母体行浮游生活。由于刚孵出时的幼体体形与水蚤相似,故称为溞状幼体。随蜕皮次数的增加,胸肢也随之增加,腹部狭长,通常分6节,末端为1尾部叉,从第二期溞状幼体开始腹部变为7节,并出现腹肢。蟹类的溞状幼体有2~5期不等,以5期最为常见。最后一期溞状幼体蜕皮之后,即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通常为一期,经蜕皮后变为第一期幼蟹。 15.简述对虾幼体发育的特点.

答:卵(孵化)成无节幼体(6次蜕皮)后,变成溞状幼体(7对附肢,头部5对+第一、二颚足(3次蜕皮)形成糠虾幼体(胸肢全生出,游泳器官,腹肢见雏形,3次蜕皮) 16.自由生活的桡足亚纲三个目的区别。

第一触角 哲水蚤目 很长,超过前体部,最长可到尾刚毛末端,雄性一侧变为执握器 体形 活动关节 前部宽于后体部 末胸节和第一腹节之间 剑水蚤目 长度适中,1/3头节不超过体长的一半,雄性两侧变为执握器 前部宽于后体部 第四、五胸节之间 前体部与后体部略等宽 无,若有,在第四、五胸节之间 雌性卵囊 生活方式 尾叉刚毛数 心脏 有 无 无 一个(许水蚤除外) 浮游 5根 两个,在腹部两侧 浮游 4根 一个 底栖 2根 猛水蚤目 短,1/5头节~头节末端雄性两侧为执握器 17.简述对虾类和真虾类的繁殖方式的不同。 答:1.对虾类幼卵成熟后,直接排放于海水中,卵数很多,可达100多万粒,卵自母体排除后的经一昼夜即可孵出无节幼体,此幼体共经6次蜕皮,有似于水蚤状,称溞状幼体期。附肢已具7对,即除头部5对附肢外,并出现第1,2对颚足,此时的腹肢已见雏形,游泳时腹面向上,结束变态,此时的体型构造已基本上于母体相似。

2.真虾类的卵自产出后,通常都粘附于雌体的腹肢上,直至幼体孵出后才离开母体,孵出的幼体具发达的头胸甲和细长的腹部,此时称溞状幼体期。幼体孵出后须经11次蜕皮后才能变成仔虾。

18.简述对虾派和真虾派的形态区别特征。

答:对虾科额角发达,有锯齿,尾节末端尖锐。步足前3对钳状,后两对爪状。雌性第5、6步足间的腹甲上具交接器;雄体第一腹肢内肢变形,成为交接器。

真虾派体多侧扁,头胸部发达,腹部较短小。第二腹甲节侧甲覆盖于第一节侧甲的后缘上方。第三对步足不成鳌状,第三颚足4到6节组成。腮叶状。卵产出后抱于雄性的腹肢间,真虾类也称小虾类,腹部较对虾类细小,游泳能力较差,善于在底部爬行。 五. 论述题

1.比较桡足纲自由生活三个目的特征不同点。

第一触角 哲水蚤目 很长,超过前体部,最长可到尾刚毛末端,雄性一侧变为执握器 体形 活动关节 前部宽于后体部 末胸节和第一腹节之间 剑水蚤目 长度适中,1/3头节不超过体长的一半,雄性两侧变为执握器 前部宽于后体部 第四、五胸节之间 前体部与后体部略等宽 无,若有,在第四、五胸节之间 雌性卵囊 生活方式 尾叉刚毛数 心脏 有 无 无 一个(许水蚤除外) 浮游 5根 两个,在腹部两侧 浮游 4根 一个 底栖 2根 猛水蚤目 短,1/5头节~头节末端雄性两侧为执握器 2.述中国对虾和中华绒螯蟹的幼体发育特点;试比较它们间的差异。 答:中国对虾的卵自母体排出后的一昼夜即可孵出无节幼体,此幼体共经6次蜕皮,分6个无节幼体期,再次蜕皮,体形改变,有似于水蚤状,称溞状幼体期。溞状幼体已具有明显的头胸甲,腹部也已分化,溞状幼体分3期,经最后一次蜕皮后进入糠虾幼体,糠虾幼体经蜕皮,前3对步足呈螯状,腹肢延长,但仍为单肢型,共经3次蜕皮后进入仔虾期。结束变态,此时的体形构造已基本上与母体相似。

中华绒螯蟹的卵产出后即粘附于腹肢的刚毛上直至孵化,幼体孵出后,即离开母体行浮游生活。由于刚孵出时的幼体体形与水蚤相似,故称溞状幼体,蟹类的溞状幼体有2~5期不等,以5期最为常见,最后一期溞状幼体蜕皮之后,即变成大眼幼体,大眼幼体通常为一期,经蜕皮后变为第一期幼蟹。

3.如何区分磷虾、糠虾、毛虾和米虾?

磷虾 头胸甲完全覆盖头胸部,胸肢为双肢型,无分化为颚足,第7、8胸足退化,胸肢内外胶片状,尾肢有一片状活动刺,具有发光器 糠虾 头胸甲不完全覆盖头胸部,末端1—2节置于甲外。胸肢为双肢型,前1—2对为颚足。腹节6节,第6节狭长,腹肢退化。尾肢内肢有平衡囊。发育无变态 毛虾 头胸甲完全覆盖头胸部,胸肢前3对为颚足,第4、5步足退化。尾肢内肢有一系列红点。发育有变态 米虾 头胸部发达,第二腹节侧甲覆盖于第一侧甲的后缘上方,大鳄无触须。第一、二步足呈匙状,末端具从毛 4.试述淡水虾类的形态构造以及形态构造与功能的适应 答:腹肢原肢2节,内﹑外肢不分节,在虾类中是主要运动器官,也叫游泳足;腹部很发达适应游泳生活,一些腹部扁平种适应底栖爬行生活;第1触角柄部3节,基节基部背面有平衡囊,保持身体的平衡;游泳生活的种类常有柄刺;第3节末端有2鞭(部分虾类为3鞭),有触觉和嗅觉的功能;游泳生活的种类和爬行生活的虾类的第2触角多有发达的鳞片(外肢);内肢为触鞭,原肢基部有排泄器官即触角腺的开口;第1小颚原肢内侧扩大成颚基,触须1节或2~3节。第2小颚外肢很发达,形成颚舟叶,在鳃室内不停摆动,而产生不断的水流,供呼吸之用;颚足3对都是十足目帮助摄食的附肢,外肢多为鞭状,游泳生活的种类第3对颚足内肢长大,足状;虾类中雄性常在第2对腹肢内肢的内侧有1个雄性附肢,可用来区分两性个体;尾肢发达,各肢的内肢内侧又有1个小的内附肢,它上面的小钩可将左右肢连在一起,利于游泳活动. 腹肢发达,共6对,末对特化成尾肢,与尾节共同形成尾扇,掌握游泳的方向 5.比较十足目游泳亚目三个派主要特征的异同点。

真虾派 对虾派 猬虾派 第二腹节侧甲 倒次 顺次 顺次 第三步足 不呈钳状 钳状,不较P1粗大 钳状,一个或一对较前2对强大 第三颚足 4—6节 7节 7节 产卵方式 抱卵 直接产于水中 抱卵 鳃 叶状 枝状 丝状

六、填图 1. 衣藻模式图

1.鞭毛

2.细胞前端 3.伸缩泡 4.眼点 5.细胞核 6.色素体

2.疣足

3.沙蚕头部

7.蛋白核 1.背须 2.背叶 3.刚毛 4.舌状叶5.腹叶 6.腹须

1.口前叶 2.触须 3.触手 4.颚环 5.大颚 6.口环 7.触角 8.眼点 9.围口节

4.枝角类模式图

1.头盔 2.第二触角 3.壳弧 4.颈沟 5.吻 6.腹突 7.壳刺 8.尾刚毛 9.肛刺 10.尾爪

5.虾类头胸甲模式图

1.心鳃沟 2.额角侧沟 3.颈脊 4.胃上刺 5.鳃区 6.眼胃脊 7.触角刺 8.触角棘 9.肝沟 10.额角后脊

6.对虾鳃的着位置

1. 侧鳃 2. 关节鳃 3. 足腮 4. 肢鳃

5. 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