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笔下阿Q的人物形象塑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论鲁迅笔下阿Q的人物形象塑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8afa8c06137ee06eff918a3

的,如报复并取代赵太爷,这正揭示了中国农村封建主义统治的根深蒂固,封建等级观念和正统思想已形成一种强大的习惯势力。阿Q对“威福、子女、玉帛”(权利、女人、金钱)的追求反映了农民为了“生存与生活”的合理要求,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理想。由梦境中阿Q对待小D等人的淫威和贪财、好色等念头可以想见,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也只会像梦中一样取赵太爷而代之,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未庄封建小王国,变成赵太爷一样作威作福的土皇帝。历代农民起义的结果都是占山为王,建立新政权,按照封建帝王的规格安排自己的生活。小说以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民众并没有真正理解革命,但更主要的是通过阿Q的梦中革命畅想曲,使人们看到两个极为普遍、极为严峻、极为人性的问题:一是抵制金钱、权利、女人诱惑的艰难;二是封建制度的根本—“官本位”思想。这些是阿Q作为一个贫苦农民的弱点,更是人性的弱点。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来讲,有了官也就有了权利和地位。弱势群体由于没有这一切,只能忍气吞声,但一旦掌握了权利就会开始报复。如阿Q的梦中所为,封建社会的农民斗争就属于这一类。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李自成、洪秀全等人建立政权后很快就葬送了来之不易的战果。这些人的丑行显出其劣根性,也正是鲁迅先生要批判的。

鲁迅又是怎样表现阿Q的革命的呢? 不少人认为,阿Q革命就是为了使自己成为剥削者压迫者,他要 进行空前的大屠杀,建立空前残暴的政权,是比赵太爷还坏的凶残的刽子手,封建主义的代表,黑暗的化身。从洋车夫和小车夫中里面可以找出他的影子。鲁迅还说过,他笔下的阿Q是必然要“革命”的。是鲁迅对农民阶级的革命本质深刻认识的结果。有人则认为鲁迅的话是对阿Q革命的彻底否定,也是对后来所有农民革命的否定,因为阿Q的革命就是前面所说的那种空前残暴的大屠杀。其实我认为鲁迅既没有把阿Q作为农民革命效仿的榜样,也没有把阿Q想象得那么凶残。他对落后群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态度是最集中最强烈地体现在对阿Q形象的创造上的。

四、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阿Q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什么样的典型意义呢?通过研究分析和总结,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揭露国民劣根性

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是一个长期忍受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帝国主义侵略,生产极其落后的国家。这些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造成了人们目光短浅、狭隘保守、卑屈奴性、逆来顺受的国民劣根性。为了挽救国民,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所以,“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的主体思想,也是《阿Q正传》的创作思想。鲁迅曾指出他的创作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说过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是通过阿Q“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

鲁迅笔下的阿Q,没有任何个人权利,完全处于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精神上受奴役,人格上受凌辱的地位。可是他却并不觉悟,依旧固守着封建的传统思想,依旧麻木不仁的甘心做着奴隶!他又经常欺软怕硬,在强者面前卑躬屈膝,在弱者面前耀武扬威。他有惊人的“健忘症”,可以十分自轻自贱,这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陶醉的手段,使他安于那种充满痛苦和屈辱的奴隶生活。阿Q的屈辱性格对于中国人具有针砭的意义,鲁迅正是希望通过这个形象来惊醒国人,起来改造这落后麻木的国民劣根性,这也使得Q阿这个形象具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二)揭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缺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具有革命不彻底性,这导致了辛亥革命在短时间内从胜利走向失败。以阿Q为例,阿Q是未庄贫民中唯一听到过革命党并亲眼见过革命党的人,但他却认为革命就是“造反”,就是“打家劫舍”,革命的好处就是可以报复他人,得到好东西,抢得好女人,可阿Q最终却被革了命!而对于这种革命结果,“在未庄是无异议的,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不无杀头这般好看。⑦”这说明,革命没有宣传教化群众,群众是愚弱的,对革命的认识是盲目,无知和冷漠的,这样的革命必将无法胜利!

2、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妥协和封建地主、官僚阶级投机革命,借革命营私。从城里的举人老爷、知县、把总到未庄的赵大爷、秀才、假洋鬼子等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都富有反革命的经验,更善于变化和钻营。文中有这样的描

写,革命党进了县城,对封建势力毫无触动。“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⑧,只是改称了别的,而且都做了革命党了。在未庄,假洋鬼子成为革命的风云人物,他还介绍赵秀才参加了革命党。这都可见原来所谓的“革命新贵”却通通都是“封建旧势力”,于是乎,城乡勾结,串通一气,维护着封建阶级的全部利益,更甚者是运用新革命力量进一步来压榨人民的利益,革命到最后却是使人民更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三)阿Q对我们如今的意义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劣根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的弱点的大暴露,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置于今天,阿Q的形象予我们的意义已不在像过去那般单一,是具有多面性可言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阿Q形象一再上演。有的人在他人的痛苦中产生快感,有的人在他人的失败中享用胜利,有的人在他人遇难时麻木不仁,有的人骑在他人的头上作威作福??这些无一个不是阿Q的典型形象,但这些形象应是受我们鄙视和唾弃的!一个对弱者都不同情的社会,是一个幼稚的社会、畸形的社会,甚至是可怕的社会。从这点说,同情比批判更重要,更具有建设性意义!当弱者被更多的人同情和帮助的时候,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善良;当弱者变为强者的时候,社会也就进步了。如何对待阿Q这个典型人物,确实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价值取向,或者说,阿Q形象从一个角度拷问着我们的民族灵魂和价值取向。因此,阿Q的典型意义不仅仅代表阿Q精神,更重要的是阿Q属于弱者的代表,诠释着一个社会对弱者的态度。也许,当我们痛苦淋漓地鄙视、嘲讽、批判阿Q及阿Q精神的同时,却失去了更为宝贵的东西。

总而言之,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既令人同情又令人愤恨的!令人同情的是阿Q悲惨的一生充满着屈辱和贫苦,他在未庄人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阿Q既丧失了做人的尊严,连做人最基本的权利和最根本的需要通通被社会剥夺掉了。到最后,阿Q竟被枉杀从而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所有这些,无疑是令人深感同情的。但同时,阿Q又是可恨的,他沾染了许多恶习:赌博、喝酒、偷东西,欺软怕硬,更甚至是耍流氓,

调戏妇女??这一切又令人十分地愤恨!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概括阿Q这个人物形象就是:让人“哀其不幸”,“ 但又“怒其不争”!

注释:

钱理群 王得后:《鲁迅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69页 ②

钱理群 王得后:《鲁迅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69页 ③

钱理群 王得后:《鲁迅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69页 ④

钱理群 王得后:《鲁迅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71页 ⑤

钱理群 王得后:《鲁迅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71页 ⑥

钱理群 王得后:《鲁迅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75页 ⑦

钱理群 王得后:《鲁迅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04页 ⑧

钱理群 王得后:《鲁迅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95页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 王得后:《鲁迅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 王晖:《鲁迅文集》,吉林摄影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3、 李春华:《鲁迅选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4、 萧新如 吴天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 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联系地址: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27号交银大厦14楼 邮编:226000 电话:1361522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