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902c4f7ba0d4a7302763ae8

1、小学教育的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教育对象的普及性 、 教育实施的全面性 2、小学教育的特点: 活动性、趣味性、艺术性 。 3、现代小学生的时代特征:主体意识趋向,开放精神趋向 ,参与活动倾向,功利心态倾向,焦虑不安倾向 、 、 、 、 。

4、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学习 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以 共产主义精神团结、教育全体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

5、少先队具有 革命性,教育性,群众性,自主性, 等特点 。

6、班级工作与少先队工作有着同样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但在具体目标上各有侧重,班级工作侧重于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少先队工作侧重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集体主义人生观的教育。 7、班队工作的基本理念有学生主体观、知行统一观、可持续发展观、全局全面观 。 8、班队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初步的道德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活动与交往能力 。

9、少先队活动的形式分为:队务活动、主题活动、阵地活动 。

10、班队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正面教育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适应年龄特征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原则、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相统一原则。

二、问答(每小题10分):

1、班级的特征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影响?

答:1)班级是按照学生年龄划分的,同一年龄阶段学生的文化程度和身心发展水平大致相同,这为教学活动的统一开展提供了可能。2)班级作为儿童所属的正式群体是由学校根据学籍管理规定编排,组建的,学生不能自由选择,班级成员的构成具有偶然性,随机性。这位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3)班级集体的主要任务是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决定其群体地位的主要因素,课程学习中接连受挫的儿童常常会有失败感。从而产生各类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4)教师事社会委派的承担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其客观地位决定了他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教育影响力。班级群体发展水平与教师的领导方式和教学风格密切相关。

2、班主任怎样才能使一个班级发展成为班集体?

答:通过建立和完善班集体机构,从组织上把学生密切地联系起来,不断地结合班级情况,进行各种教育,促使班级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班级逐步发展成为奋发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具有凝聚力的班级体 3、少先队组织主要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队前教育、少先队组织教育、培养少先队干部、开展少先队活动 一、填空(每空2分) 1、小学班队工作者的政治素养主要是 政治信仰态度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方面是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四项基本原则。

2、班队工作者的思想素养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辩证的思维方式

3、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知识包括:班主任工作理念、班主任工作内容,班主任工作途径和方法,班级管理等

4、小学班队工作者应具备的心理素养包括: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学生有同情心,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具有自我控制能力

5、班集体的内在标准: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具有一定的集体规范,具有共同的心理情感纽带

6、班队建设的基本构架分为四类,班队思想建设,班队组织建设,班队制度建设,班队环境建设

7、班集体舆论的教育作用表现为:评价作用,同化作用,驱动作用 8、小学生人际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相似性,接近性,易变性

9、师生互动的基本准则是:相互尊重,情感交融,自由选择,参与体验 10、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一般策略是: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必须以真挚的感情热爱差生,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潜藏的闪光点,要不怕反复持之以恒 二、问答(每小题10分)

1、简述小学班队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 谈话沟通能力,活动能力,创新能力 2、制定班级制度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正确的教育理念,有观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学校及班级的具体情况,学生及家长的期望 3、班级中的优等生一般会存在哪些不足?班主任应怎样对待他们? 优越感,傲慢,虚荣 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掌握好表扬与批评的分寸,要教育他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使他们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根据品学兼优学生的特长鼓励他们承担一定的班级工作使他们既充分发挥智慧才干又能在工作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学习与工作责任与荣誉的关系

1.解释:道德、品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2.道德的类型有哪几种?道德的层次如何划分? 3.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4.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如何化解这些矛盾? 5.学生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是什么? 6.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7.什么是德育原则?

8.简述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9.简要说明德育方法的运用要领。

10.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11.开设思想品德课的利弊各有哪些?怎样兴利除弊? 12.什么叫德育模式?

13.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创立者是谁?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解释:道德、品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道德: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 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品德:品德是一定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 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

道德认识: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

道德情感: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爱憎等情感。

道德行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

道德的类型有哪几种?道德的层次如何划分?

道德类型:1.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以及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以家庭美德为核心;

2.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说的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

3.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道德层次:1.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2.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的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

3.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

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

一、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基础。

二、为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如何化解这些矛盾? 德育过程是引导学生开展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一种是认识上的矛盾,即“应知与不知”;

一种是能力上的矛盾,即“应能与不能”;

一种是思想上的矛盾,即“应然与不然”

矛盾 化解

应知与不知 — 提高认识

应能与不能 — 增强意志力

应然与不然 — 矫正观念训练行为

学生思想品德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是什么?

思想品德构成要素:道德认知: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2.道德情感: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爱憎等情感;3.道德行为: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4.道德意志。

思想品德的基础: 活动与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1、学生个体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发展的不平衡性; 2、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 个方面的影响。

什么是德育原则?

思想品德教育原则是制订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计划、选择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重要依据。

简述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三、正面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七、整合一致与衔接连贯相结合的原则;八、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的原则。

简要说明德育方法的运用要领。

一、说服教育法;二、榜样示范法;三、实际锻炼法;四、情感陶冶法;五、品德评价法;六、心理咨询法

各种方法各有特点各有作用结合起来因材施教灵活运用。

10.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一、品德课;二、学科教学;三、班主任工作及班会;四、少先队活动;五、课外活动及校外活动;六、劳动;七、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八、校园环境的美化、优化、教育化。

11.开设思想品德课的利弊各有哪些?怎样兴利除弊?答:品德课的优点:

1、保证了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本时间和基本地位;

2、有利于系统地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道德认识;

3、可以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品德课的难题:

1、品德教学与学科教学相并列,贬低了德育的价值和地位;

2、道德领域宽泛,难以在固定的课程里进行教学;

3、德育课实为道德知识教学,德育实为智育,导致知与行的分离;

4、学校教学任务繁重,道德教学的时间有限,很难达到德育目标。

什么叫德育模式?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的组合方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创立者是谁?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创立者:皮亚杰、科尔伯格

主要观点:理论建设和道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