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8罗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六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技法提分点28罗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9143399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8

劳作,容易犯罪,使社会混乱。 【参考译文】

(一)

孔子到了卫国,冉有为孔子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啊!”冉有说:“人口很多,还需要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有。”(冉有)说:“富有以后还要做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二)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三)

母亲溺爱子女,提供的财货足够他们花用了;财货足够花用,他们就会滥用;一旦滥用,就会挥霍无度。溺爱子女,就不能坚决加以约束;不能坚决加以约束,就会使他们骄横放纵。挥霍无度,家境就会贫困;骄横放纵,行为就会暴虐。这就是财用富足并加以厚爱、使用轻刑造成的祸患。大凡人的本性,财用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君主软弱了,就会放肆地干坏事。

二、(2018浙江杭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3)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3.根据材料(1),颜回的为人可用成语____________概括。

解析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突出生活中的贫,“不改其乐”突出的是精神上的满足。由此概括颜回的性格特点。 答案 安贫乐道

★4.“仁者”为什么“不忧”?综合三则材料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综合,将这些合并综合,总结出共同点。抽象,隐去事件,概括事件实质。材料(1)实质是“回也不改其乐”,是追求道义的快乐;材料(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发愤”和“乐”的对象都是道义。而“一箪食,一瓢饮”隐去事件,乃指琐事,坚守了“君子之道”,就不会以此为忧。转化,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

5

答案 仁者追求的是道义和真理,其中有无尽的快乐,因而拥有安定、和乐的心境;不会像众人那样受到外物的牵累,为细琐小事而烦恼忧愁。 【参考译文】

(1)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狭窄的小巷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2)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3)孔子说:“君子所行之道有三,而我没有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先生说自己啊。” 三、(2018浙江金华十校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1)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

(2)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 5.孔子熟悉教育对象,对“柴”“参”“师”“由”等弟子的品评都很中肯。在所学课文关于“闻斯行诸”一问两答的对话中,孔子对冉有、子路的评价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解析 《论语·先进》(二十二)中有对两人的评价:“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案 退 兼人

★6.上述材料体现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思想的体会。 答:

解析 综合,材料(1),学生个性不同;材料(2),对中人以上和以下区别对待;材料(3)(4)是对孝的不同回答。将这些合并综合,总结出共同点,个体有差异,同样的事,对不同的人解释不同。抽象,隐去事件,概括事件实质,注重因材施教。转化,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谈体会时重点结合材料(3)(4)谈具体做法。

答案 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教育应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应依据学生的品性,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培养。 【参考译文】

(1)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2)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

6

奥的道理了。

(3)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顺了吗?”

(4)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问怎么才算是孝顺。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询问怎么才算是孝顺,我答对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依照礼节侍奉他们;死去,就依照礼节来埋葬他们,依照礼节来祭祀他们。”

四、(2018浙江新高考研究联盟二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

材料一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材料二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7.材料一中,辟人之士是指________的人,辟世之士是指________的人。

解析 “辟人之士”,“辟”同“避”。“人”指与孔子思想不合的人,因孔子碰到他们往往避开,而孔子是积极入世的,所以“辟人之士”是指“积极入世、不愿同流合污”的人。“辟世之士”,“世”指社会,这里“辟世之士”是桀溺自谓,是指隐者。这些人不主张出仕,逃离社会世俗,所以“辟世之士”是指“不主张出仕,逃离世俗”的人。 答案 积极入世、不愿同流合污 不主张出仕、逃离世俗 ★8.同为儒家圣人,孔孟二人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 解析 综合,材料一,“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表明孔子的态度。材料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表明孟子的态度。将这些合并综合,总结出共同点,都主张积极入世。抽象,隐去事件,概括事件实质,桀溺主张在混乱社会做“辟世之士”,与孟子“穷则独善其身”是一致的,这正是与孔子最大的不同。转化,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

答案 孔子:无道之世,无论得志与否,都应该积极入世,担负起变革社会的重任,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人生得志则施恩天下,不得志则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

7

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像滚滚滔滔四处泛滥的洪水,天下到处都是这样地动乱不安,能跟谁一起来改变这种状况呢?并且你与其跟着(孔丘那样)避人的人,是不是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

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

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材料二 所以士人困窘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困窘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五、(2018·浙江绍兴3月选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0题。

材料一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材料二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选自《战国策·秦策》)

9.苏秦为什么认为人生不能忽视势位富贵?

答:

解析 材料二,前半部分是讲苏秦学成,后半部分是苏秦对富贵的看法,着重看后面内容。“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直接表明态度,意思是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据此概括。

答案 苏秦认为人生世态,一个人富贵,那么亲戚畏惧,而贫穷就会被人看不起。所以不能忽视势位富贵。

★10.综述上文材料,简析孔子的富贵观与苏秦的富贵观。

答: 解析 综合,材料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直接表明态度;材料二,“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以反问表明态度。将这些合并综合,总结出异同点,肯定富贵,孔子还有一个“义”做前提。抽象,隐去事件,概括事件实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隐去事件,实质是安贫乐道,重在“义”,从侧面表明对富贵的态度;“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隐去事件,实质是刻苦努力,目的是“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即富贵。转化,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表述。

答案 孔子的富贵观:以仁义为重,安贫乐道;追求富贵,要合乎道义。 苏秦的富贵观:通过个人奋斗以求富贵,以富贵为重。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