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古代汉语语法专题大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924c78aa0116c175e0e4800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第一讲 绪论

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如: 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尚书·盘庚》)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尚书·说命上》) 玩物丧志,玩人丧德。(《周书·旅獒》)

《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 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

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1)文言中的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 例:骊(黑马),浸(渐渐),驰(放松),稚(年轻),日(太阳)等。 (2)文言的单音词包括在鲜蛋汉语的复音节词中。

1

例:蚁(蚂蚁),月(月亮),厌(厌恶),朋(朋友)等。 (3)文言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成为一个复音词。 例: ①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虽然:即使这样。

②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汉书·食货志上》) *然而:即使这样。

还有“然则”等词,也使这样。

2、文言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

*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也渐渐多了起来,如:很阳光;很男人;中国网,宽天下等。

3、古今词序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宾语的位置上。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有些宾语会被省略,但只是意义上的省略,并非实际就是省略,因为那就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3)用“之”、“是”、“焉”等提宾。 对于“之”、“是”、“焉”,有人认为它们是代词对宾语的复指,也有人为它们是助词的,并无意义。老师认为,它们其实就是助词,作用就是标志着宾语的前置。 例: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傳·僖公四年》) 在前置宾语前加上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固定格式。 例:

①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荀子·不苟》) ②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 ③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④麋鹿之与处,猿狖之与居。(韩愈《上宰相书》) (4)为了强调而使宾语前置。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后汉书·张衡传》)

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兼词。

兼类词,是兼有几种不同词类的词。

而兼词并不同于兼类词。它是指在一个句子中,某一个词同时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功能。 *常见的兼词举例: [诸] (1)“之于”的合音。

①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三年》) ②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2

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这里“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其中,“之”为宾语,“于”和后面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处所。 (2)“之乎”的合音。

①盍及其劳且未定也,伐诸?(《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②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③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这里“诸”是代词“之”和语气词“乎”的合音。其中,“之”为宾语,“乎”表示一种疑问的语气。 [叵]

叵是“不可”的组合。“不”是否定动词,“可”是助动词。 ①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说文解字·叙》 ②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 !”(《后汉书·吕布列传》) [盍]

盍是“何不”的组合。“何”是疑问代词,意思是“为什么”,“不”是否定副词。 ①盍释楚以为外惧乎?(《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盍各言尔志?(《论 公冶长》) ③子盍为我言之!(《孟 公孙丑下》) [焉]

是“于之”的组合。其中“于”是介词,与代词“之”组成介宾结构充当补语,或(1)表示一个对象;或(2)表示处所;又或者(3)表示比较的对象;还有(4)表示被动的。 (1)表示一个对象: ①忠焉,能勿诲乎?(《论 宪问》) ②于之,忠于他,我能不教诲他吗? ③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宋玉《风赋》) (2)表示处所: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②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茸蓑而居焉。(《盐铁论·轻重》) ③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表示比较的对象: 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马中锡《中山狼传》) ③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韩非子·定法》) (4)表示被动: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商君书·更法》)

3

第二讲 词素和词

一、词素

词素是构成词的元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1、单音节词素

其中有的能够独立成词,即一个词素就是一个词。这类词素成为词根。 如“个”、“苦”、“寡”、“大”、“小”等。 词根可与其他词(素)组成新词——合成词。

有的不能独立成词,同别的词素组合时,位置较固定。这类词素称为词缀。 如“有”、“阿”、“第”等,称为前缀;“尔”、“若”、“然”、“下”等,称为后缀。 *注:“有”,常同朝代组合,如“有夏”,就是指夏朝。有在其中并没有意义。 2、双音节词素

主要是指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如“辗转”、“逶迤”等。 有一些是音译的外来词,如“葡萄”、“茉莉”等。 还有拟声词“关关”、“交交”等。 重叠词“区区”等。

二、词

词是由词素构成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对于古代汉语,我们要注意区分词和词组。如果可以看作是两个字意思的相加,则可看作是词组,并且其中是可以插入其他成分的。 区别下列词和词组:

必将,峻岭,非但,父母,布衣,骨肉,黎民,爪牙。 其中必将,君临,非但,父母是词组。

*注意字、词素和词之间的对应关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