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20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9394e01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88

页在制备过程是否因氧化而发生变质(填操作,现象和结论):______。

(2)用碘量法测定晶体样品中铁元素的含量并计算样品的纯度。称取3.00g晶体样品,在足量空气中灼烧成灰,加足量稀盐酸溶解,将所有可溶物配成l00mL溶液。取25.00mL该溶液加入过量的KI反应,加入几滴______作指示剂,用0.10mol/L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I2+2S2O32-=S4O62-+2I-),重复实验3次,滴定终点时平均消耗硫代硫酸钠25.00mL,则样品纯度为______。

5第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青铜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故A正确; B.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则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故B正确; C.Fe2O3是红棕色固体,白瓷中不可能存在红棕色的成分,故C错误;

D.纸张是由木材制造的,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即纸张的成分是纤维素,故D正确。 故选:C。

A.司母戊鼎是青铜合金;

B.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C.Fe2O3是红棕色固体;

D.纸张是由木材制造的,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性质与用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B

【解析】解:A.胶体、溶液均可透过滤纸,应选渗析法分离,故A错误; B.有机色素易溶于四氯化碳,图中萃取装置可分离,故B正确;

C.1mol/L盐酸为稀盐酸,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反应,稀盐酸不能,应选浓盐酸,故C错误; D.蒸发选蒸发皿,不需要坩埚,故D错误; 故选:B。

A.胶体、溶液均可透过滤纸; B.有机色素易溶于四氯化碳; C.1mol/L盐酸为稀盐酸; D.蒸发选蒸发皿。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分离提纯、物质制备、实验技能为解答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3.【答案】D

【解析】解:A.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13个碳原子、18个H原子、3个O原子,故该有机物分子式为:C13H18O3,故A错误;

B.该有机物含有羧基、醇羟基、碳碳双键三种官能团,故B错误;

C.该有机物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褪色原理不相同,故C错误;

D.羧基、羟基能与Na反应生成氢气,1mol 该有机物与足量Na反应生成1mol氢气,标况下生成氢气体积为22.4L,故D正确。 故选:D。

A.交点、端点为碳原子,用氢原子饱和碳的四价结构;

B.该有机物含有羧基、醇羟基、碳碳双键,具有羧酸、醇、烯烃的性质; C.该有机物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 D.羧基、羟基能与Na反应生成氢气。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和官能团的性质。

页 6第

4.【答案】D

【解析】解:根据分析可知,A为C元素,B为Si,C为O,D为S元素,E为Cl元素。 A.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C<A,故A错误;

B.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但参加反应时不一定只作氧化剂,如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中,氯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B错误;

C.二氧化硅为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Si单质为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故C错误; D.S与O可形成常见的化合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故D正确; 故选:D。

短周期元素A、B、C、D、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A、C位于第二周期,B、D、E位于第三周期,其中E的单质在标况下是一种气体,则E为Cl元素,结合各元素的相对位置可知,A为C元素,B为Si,C为O,D为S元素,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题目难度不大,推断元素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元素周期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内容,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5.【答案】A

【解析】解:A、根据流程可知,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阳极氯离子先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氯气,氯气和阴极生成的氢氧化钠继续反应生成氯酸钠溶液,阴极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氢气,故A错误; B、吸收塔内用双氧水、氢氧化钠吸收反应生成亚氯酸钠,因为温度过高,双氧水会分解,则吸收塔内的温度不宜过高,故B正确;

C、通气体Y、空气和X酸还原氯酸钠溶液生成二氧化氯,则气体Y具有还原性,故C正确; D、吸收塔内用双氧水、氢氧化钠吸收反应生成亚氯酸钠,离子反应为:H2O2+2OH-+2C1O2=2C1O2-+O2+2H2O,故D正确; 故选:A。

根据流程可知,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生成的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酸钠溶液,通气体Y、空气和X酸还原氯酸钠溶液生成二氧化氯,则气体Y具有还原性,再用双氧水、氢氧化钠吸收反应生成亚氯酸钠,过滤的亚氯酸钠(NaClO2)溶液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得到亚氯酸钠晶体,以此解答。

本题以学生比较陌生的亚氯酸钠制备为背景,以过氧化氢法制备亚氯酸钠为主线,考查学生阅读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对电解原理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题目难度中等。 6.【答案】C

【解析】解:A、放电时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即从N极通过导线流向M极,故A正确;

B、放电时,N是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LixC6-xe-=C6+xLi+,故B正确; C、M是正极,不需要具有较强还原性,故C错误;

D、单位质量所输出电能越多,其比能量越大,又锂元素的摩尔质量较小,所以相对于传统铅蓄电池,锂电池的比能量较高,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电池反应式知,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LixC6-xe-=C6+xLi+、正极反应式为Li1-xCoO2+xLi++xe-=LiCoO2,充电时,阴极、阳极反应式与负极、正极反应式正好相反,所以N是负极、M是正极,根据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结合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来回答。

本题考查化学电源新型电池,侧重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明确充放电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解本题关键,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题目难度不大。 7.【答案】D

【解析】解:根据题干信息知,HX和HY是两种一元酸,加入NaOH溶液,H2O电离程度增大,溶液由酸性逐渐变为中性,当恰好完全反应时纵坐标数值小于7,则促进水电离,则两种酸都是弱酸,溶液呈碱

7第

性且水电离程度达到最大值,

A.弱酸部分电离,HX为弱酸,电离方程式为HX?H++X-,故A错误;

B.T、P点对应的溶液溶液溶质都是钠盐和NaOH,溶液都呈碱性,则T点c(H+)<c(OH-),根据电荷守恒得c(Na+)>c(Y-),水的电离程度较小,则c(Na+)>c(Y-)>c(OH-)>c(H+),故B错误;

C.N点溶液中溶质为HX和NaX,溶液呈酸性;P点溶质为NaX和NaOH,溶液呈碱性,所以加水稀释后N点溶液的pH增大、P点溶液的pH减小,故C错误;

D.常温下,M点溶质为NaY和HX,pH水=-lgc(H+)水,则c(H+)水=10-7mol/L,溶液中c(H+)=c(OH-)=1×10-7mol?L-1, c(Na+)=c(Y-)=

mol?L-1,c(HY)=

mol/L,Ka=

=

,则

,故D

正确; 故选:D。

根据题干信息知,HX和HY是两种一元酸,加入NaOH溶液,H2O电离程度增大,溶液由酸性逐渐变为中性,当恰好完全反应时纵坐标数值小于7,则促进水电离,则两种酸都是弱酸,溶液呈碱性且水电离程度达到最大值,恰好完全反应时纵坐标越小,说明水的电离程度越大,则酸的酸性越弱,根据图知,酸性HX>HY,

A.弱酸部分电离;

B.T、P点对应的溶液溶液溶质都是钠盐和NaOH;

C.N点溶液中溶质为HX和NaX,溶液呈酸性;P点溶质为NaX和NaOH,溶液呈碱性;

D.常温下,M点溶质为NaY和HX,pH水=-lgc(H+)水,则c(H+)水=10-7mol/L,溶液中c(H+)=c(OH-)=1×10-7mol?L-1, c(Na+)=c(Y-)=

mol?L-1,c(HY)=

mol/L,Ka=

本题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及酸碱混合溶液定性判断,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图象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计算能力,明确各点溶液中溶质成分及其性质、电离平衡常数计算方法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8.【答案】CO2 Fe(OH)3、A1(OH)3、Mn(OH)2 CaCl2+(NH4)

+2+

2CO3=CaCO3↓+2NH4Cl MgO+2NH4=Mg+H2O+2NH3↑ 加热蒸发、煅烧 HCl NH3 能耗低 对石灰石纯度要求不高

【解析】解:(1)低品位石灰石(含CaCO3、MnCO3、Fe2O3及A12O3)用盐酸酸溶,CaCO3、MnCO3、Fe2O3及A12O3分别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H2O+CO2↑+Ca2+,

MnCO3+2H+=H2O+CO2↑+Mn2+,Fe2O3+6H+=2 Fe3++3H2O,A12O3+6H+=2A13++3H2O,所以气体A为:CO2,

A13+,Mn2+,A1向粗制的氯化钙溶液中通入氨气,除去Fe3+,过滤得到滤渣的主要成分是Fe(OH)(OH)3、

3、Mn(OH)2,

故答案为:CO2;Fe(OH)3、A1(OH)3、Mn(OH)2;

(2)气体A为:CO2,用水吸收氨气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铵,“沉钙”过程中氯化钙与碳酸铵发生复分解反应:CaCl2+(NH4)2CO3=CaCO3↓+2NH4Cl得到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铵, 故答案为:CaCl2+(NH4)2CO3=CaCO3↓+2NH4Cl;

(3)氯化铵为强酸弱碱盐,水解溶液呈酸性,水解吸热,氯化铵中加入氧化镁并加热,反应MgO+2NH4+=Mg2++H2O+2NH3↑,

故答案为:MgO+2NH4+=Mg2++H2O+2NH3↑;

(4)镁的氯化物在溶液溶液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HCl,氯化镁加热蒸发,水解生成氢氧化镁和HCl,加热时HCl挥发促进水解,气体C为氯化氢,最终生成氢氧化镁,焙烧得MgO,系列操作”包含有加热蒸发、煅烧,

故答案为:加热蒸发、煅烧;

8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