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北京市门头沟区语文高一(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3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北京市门头沟区语文高一(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95ab1cf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e

A.《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B.奥巴马政府已向韩国施压,要求韩国总统朴槿惠不要参加将在北京举行的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活动。韩官员进一步表示,朴槿惠尚未就是否出席中国政府的纪念活动作出任何决定。

C.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市政府科学调配资金,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

D.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不动产登记条例的长期缺位,腐败官员得以匿藏大量房产,且被揭发的可能性很小。 四、名句默写

11.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1)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故木受绳则直,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荀子《劝学》)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最能体现蔺相如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B.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D.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

13.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表述过于绝对,请找出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意简明。

提到中国,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熊猫。它那雍容的体态、笨拙可爱的动作、温顺和善的性情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一直是我国的外交法宝,大多数国家就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熊猫本来是凶猛的肉食动物,后来慢慢改吃竹子,性情也似乎变得温顺和善。中国人含蓄内敛,讲究以礼待人,不也正和熊猫温顺的性情相符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熊猫已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14.请以“假如我和鲁迅生活一天”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文章。要求:叙述你和鲁迅在一起的故事,写出鲁迅的风貌和你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B

解析:1)B 2)BE

3)①准备充分,水到渠成。从文史资料到奇闻野史,陈忠实广泛搜集,长期积累,素材丰富,数年构思写稿,偶然得之。②远离尘世,潜心写作。陈忠实远离西安,拒绝喧嚣,一人在村,不畏煎熬,凭“熬过去挣过 去”的豪狠劲,致力创作。。③题材独特,内涵深沉。《白鹿原》聚焦“关中平原”,描绘“历史烟云”画卷,展现历史变化,题材别致,意蕴丰厚。④立意高远,风格厚重。《白鹿原》生动地褒扬了 “仁义古风”、千年美德,形象地诠释了“民族秘史“,古朴、悲壮。 2.D

解析:1)D

2)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老人在大火中舍身救木箱,让读者想一探箱子里的“秘密”。②推动情节发展。李正遵从老人的要求,先抢救箱子,才有了后来指导员批评李正的情节;李正把箱子交给警察,才有了后来的真相大白。③突显人物形象。小说通过老人舍身护箱的情节,塑造了老人恪尽职守、舍身为公的形象。④深化小说主题。这只箱子装着老人举报腐败干部违法乱纪的证据,并且正是这只箱子导致了真相大白、腐败分子伏法,深化了小说维护正义、坚决与违法乱纪斗争到底的主题。

3)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或“欧?亨利式”结尾)。结尾处交代两人的父子关系,出人意料;结尾点明父子关系,与前文李正不断催促、拨打110、撞开车门以及径直到二楼那间办公室救人等细节描写相照应,又在情理之中。②使情节发展更趋合理。有了结尾处父子关系的交代,才使得李正在救火之前、救火的过程中以及救火后受批评时的言行举止更加真实、合理。③丰富人物形象。结尾处点明两人的父子关系,突出了李正当时面临救箱子还是救人这种抉择的艰难性,突显了他维护正义的个人品质。④揭示小说的主题。李正父子一起战胜违法乱纪者,彰显了正义的精神和力量。 3.C 解析:1)C

2)①先是紧张害怕。看到他们都带着枪,乔老六神色很紧张;听信警察告示说他们烧杀抢掠,怀疑他们是坏人。②不久心中产生好感。王队长说话微笑,语气和蔼亲切;王队长始终也没掏枪,乔老六因而产生好感。③最后信任敬重,主动当向导。乔老六自荐带路,顺利把他们送到了目的地。

3)①纪律严明。部队呆在树趟子,未经允许不进村扰民;伤员抬着走,不随便征用老乡的马。②爱护百姓。部队的战士们一天一宿没吃东西也不拿百姓财物,吃了百姓的饭也一定给钱,宁可抬着伤员走也不要老乡的马,是穷苦百姓的队伍。③不畏艰辛,坚持抗击日寇。眼瞅要过年了,部队还在行军打仗;一天一宿没东西吃,一大早就在房后的树趟子里。 二、文言文阅读

4.1) D 2) D 3) D

4) (1)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

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 解析:1) D 2) D 3) D

4) (1)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2)我对死尚且不避,难道还在乎一杯酒! 5.1)D 2)C 3)B

4)(1)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 (2)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 解析:1)D 2)C 3)B

4)(1)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 (2)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留任原职。 三、选择题 6.D 7.D 8.A 9.B 10.A 四、名句默写

11.别有幽愁暗恨生 铁骑突出刀枪鸣 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诗歌鉴赏

12.1)D

2)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六、语言表达

13. ①“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熊猫”改为“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熊猫” ②“它一直是我国的外交法宝”改为“它有时甚至成为我国的外交法宝” ③“大多数国家就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改为“有些(或许多)国家(也许)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 七、作文

14.假如我和鲁迅生活一天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社会史上,鲁迅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凌厉的战斗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和尊敬,也以其一生辉煌的业绩在近现代史上奠定了崇高的地位。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读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像《朝花夕拾》、《孔乙己》、《纪念刘和珍君》、《祝福》等。

在鲁迅的世界里,自由的天地,崭新的生活。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

我会邀请鲁迅看一场电影,因为我们这儿没有社戏。记得以前,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一天里,我会和他去农村,再次去找寻自己内心的寄托。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性格。和鲁迅一起学习他的作品,领略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感受那个时代的悲惨。我们将和农民的孩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这一天里,还要和他探讨弃医从文的事情。回到中国的他,便以鲁迅为笔名,开始了写作生涯,他也发表了中国历史让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此,鲁迅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时刻都在写作,在作品中,不断唤醒国人的勇气,也去嘲讽那些坏人。于是,很多坏人都想去杀了他,因为他的文章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精神食粮,很多人都会和那些坏人作对,使得坏人们很难得以发展,使得国人的抗战意识高涨。

鲁迅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人士,为了祖国的发展,可以弃医从文,放弃自己学习很多年的医术,只是为了能够救国图存,那样的一位英雄,或许可以值得我们能够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