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9984b1d59eef8c75fbfb3f9

转化为他们获得了自由和解放。诗人想象的天上人间是多么美好旦没有战争,没有贫困,没有污秽,没有嫉妒,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权力之争。有的是和平、富烧、清静,有的是宽怀大度, 相互谅解。那真心是充满着爱情与生机的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诗人企图通过这样一种美妙理想的追求,达到激励人们为改变当时现实环境而奋起斗争的目的。整个诗篇,想象奇特,语言精炼,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郭沫若诗歌有宣传革命理论的一面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把握了诗歌创作“感事而作,缘事而发” 的基本特点,让思想情感的潮水,飞流直泻。这种浪漫主义是出自内心深处的“ 自然” ,是一种有感于时代的不可抗拒的情感。“五四” 运动的滚滚洪流, 使具备了诗才的郭沫若,得到了一个喷发流露的机会。从《女神》的创作中, 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触到郭沫若诗歌中强烈的时代精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给郭沫若思想以极大的影响、使他同当时的广大爱国的进步的知识分子一样, 看到了中国民族解放的新希望。这一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在郭沫若当时的思想里, 虽然还很薄弱,还很朦胧,但毕竟是新生的,充满着生命力的幼芽。正是有了这种社会主义思想因素的幼芽, 郭沫若才从茫茫的黑夜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才能从忧国忧民的境地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诗人明朗地歌烦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及其领袖人物,比如,在《匪徒颂》里,就歌颂了“实行波尔什维克的列宁” 。尽替诗人当时并不真正理解列宁及列宁主义,但是,他的高声赞扬的这一热烈态度、这一真挚感情的流露, 表明了他对列宁及其政党的敬仰和向往。同时, 他还歌颂了列宁所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由衷地向他“ 所敬畏的俄罗斯” 问安《晨安》。在《地球,我的母亲》这首诗里, 诗人热情赞颂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赞扬农人是地球的孝子,“是全人类的保姆。” 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正是郭沫若创作的动机和力量,诗人的这一崭新的创作主题,是强烈的感受了时代气息的结果。是诗人自己所独有的,是同时代的诗人的作品中看不到的。

(三)郭沫若诗歌有追求自由爱情的一面

步于青年时代的郭沫者,对人生的追求是多层次的,既有救国救民的火一样的激情,又有委婉细腻的个人情感。在“ 自然流露” 说的主导下, 这时期郭沫若诗歌创作特别丰富。写于一九二五年初的《瓶》, 便是郭沫若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爱情诗集, 通篇以第一人称“我” 为主人公,抒发他对一个少女的爱慕之情。全诗第一首通过“我” 的梦境,描写“她” 的形象白晰而丰润的脸色, 总爱俯视的眼睛,额沿上蓄着几分刘海,发辫上有一个琉拍的别针,几颗璀灿的钻珠儿在那珠上辉映。“她” 穿着蜀锦的上衣,青罗的短裙,上着耳根的碧绿绒线鞋儿,围的是深蓝色的绒线围巾。这是五四运动过后,女知识青年常有的一种打扮。诗人通过“我” 的梦境,追忆了一对恋人之间的友谊他们伫立过放鹤亭畔的梅荫,同饮过抱扑庐内的芳茗,同爬过宝叔山,而且他还拉过她凝脂一般的手颈。从这梦境的回忆开始,诗人通过“ 我” 的心境,表现了一对恋人恋爱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断。“我” 天天盼着姑娘的信,总是等不来,引起了“我”的炽热的爱及痛苦、焦躁的心情,引起“我” 种种猜想。一旦收到信吮“我” 的心便“ 好象有人拍着皮球儿般跳跃” 当“我” 盼信盼不到时, 有时竟恨那邮差, 当姑娘送了一枝梅花来了时,“我” 又神魂颠倒起来, 感到无尚幸福,简直“ 死也甘休了” 。就这样, 反反复复,变化无常, 其唯一的症结在一个“ 爱” 字上。可以说,《瓶》即是围绕“ 爱” 的追求,表现出“我” 的种种矛盾复杂的心境。“爱” 的秘密,情的隐衷, 诗人通过“我” 的内心活动,生动地、毫无掩饰地揭示在读者面前。这个“我” 的形象塑造,渗透着诗人自己的深刻感受, 真正体现了诗人不落俗套,勇于创新的精神。《瓶》有其鲜明的个性,有一种幽婉、缠绵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婉转、哀怨的情调,有一种柔和悦耳的音响,表现了“我”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不失为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力量。应该说《瓶》的出现,是诗人在“自然流露” 说的文艺主张驱使下,艺术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霄年对婚姻恋爱的追求。整个诗集以美好的回忆与热烈追求开始,以“ 我” 的失望结束,也是符合于那个时代的历史特点的。

(四)郭沫若诗歌有讽刺社会弊端的一面

郭沫若用世间最黑暗、最凶残、最丑恶、最污秽的事物来比喻旧中国,来诅咒旧中国,诗人借凤之嘴,倾泻出了对旧中国的愤怒之情绪。凤和凰在熊熊的烈火中死去,诗人用以象征旧中国在五四运动中被埋葬。他说“ 我们要和暴风一样呼号,我们要和火山一样爆发,要把一切腐败的存在扫荡尽,烧葬尽,迸射出全部的灵魂,提供出全部的生命。”这里表现出诗人强烈的仇恨旧社会的情绪,表现出诗人勇敢地站在时代前列,打碎旧世界的主观愿望。旧中国灭亡之时,便是新中国诞生之日。凤凰火葬后复从死灰中更生了。这时的诗人是如此地欢呼,借助“凤凰和鸣”,反复地来抒发更生后的凤凰令人感到潇洒、奔放, 同五四运动那种狂飘突进的气势颇能合拍,艺术地反映了诗人理想中的那个更生后的中国的鲜明色彩。可以说,诗中描绘的凤凰形象,是凝结着诗人的血与肉的情感的, 是寄托着诗人的愿望与理想的。郭沫若后来也曾说过,《凤凰涅盘》也象征着他“ 自己的再生” 。

郭沫若这种有感于时代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流露, 在《女神》里占有相当多的篇幅。这种“自然流露” 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周恩来曾经说过, 郭沫着的创作生活,“是同着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他的事业的发端, 是从五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 这里说的“ 他的事业的发端” ,主要就是指的《女神》。《女神》里所表现出来的“天狗” 、“女神” 、“凤凰” 、“地球” 等一系列艺术形象,都是为表达诗人思想情感服务的。正是这种有感于革命时代的“ 自然流露妙,塑造了《女神》, 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朵瑰丽的奇葩。

四、结论

五四运动前后到一九二七年,这一时期,是郭沫若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的文艺思想从觉醒到自觉的时期。《女神》、《星空》、《瓶》、《前茅》等诗集的出版,奠定了郭沫若在浪漫主义诗歌上的地位。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出现,冲破了当时文坛上存在的种种清规戒律,对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也正是在这一文艺理论的指导下,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一发而不可收,追踪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伴随着革命者跳动的脚步,

多视角地谱写了时代的乐章。

参考文献

1. 靳明全;日本茶道与郭沫若早期诗歌[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吴定宇;论郭沫若爱国主义思想的文化内涵[J];郭沫若学刊;1998年04期

3. 陈晓春;从士的传统看郭沫若的人格[J];郭沫若学刊;2003年01期 4. 藤田梨那;关于郭沫若《牧羊哀话》的背景及创作意图之考察梗概[J];郭沫若学刊;2003年01期

5. 靳明全;日本歌舞伎与郭沫若早期戏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