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路基施工组织设计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速铁路路基施工组织设计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998a8d844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c

附近地面的微小隆起和出水现象等。

(1)边桩位移观测设置

边桩用来观测土的侧向位移植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判断地基的稳定性。边桩一般采用100mm×100mm×1000mm的硬木制成,使用时打入土中,桩顶露出地面2~3cm,并在桩顶钉一小钉,以备观测用。边桩按顺线路方向在路堤坡脚外侧2~10m范围布置1~2排,桩与桩间距以10~20m为宜。每排位移边桩两端,在不受荷重影响范围以外设置混凝土固定桩。

(2)地面沉降观测设置

观测杆 地面沉降观测用来地表的总沉降量及沉降量随

套管 填土增高和时间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地基的稳定性。观测采用地面沉降板进行,沉降板如图所示,在60mm×800 mm×800 mm的木底板上联接40mm×

底座 铁皮接头 铁夹板 图1 地面沉降观测板 40mm的方木观测杆。观测杆每杆长1.5m,上端包有铁皮接头,以便随填土高度的增大而接长。观测杆外面套一PVC保护管,管端作成楔口形以便接长。安装沉降板前需将地面整平,以便保持木底板的水平及标杆的垂直。在填土高达1m以后,根据填土部分的压缩量,将套管上拔一定距离,以免由于填土部分的压

缩而影响地面沉降数值。

(3)位移和沉降观测

位移及沉降应用精度较高的经纬仪、水平仪进行观测,观测精度准确到1mm。在施工期间一般每一填筑层应进行一次观测,在沉降量急剧增大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3天至少观测一次。边桩位移观测绘制“填土高度~时间~位移量”关系曲线图,地表沉降观测绘制“填土高度~时间~沉降量”关系图,通过记录数据,随时分析路基稳定情况。当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设计标高或达到预压高程后,前2~3个月内,每5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直到待有关人员分析评价记录数据认为路基已经稳定后方可停止观测。

实际施工中应注意,沉降观测是利用与沉降板连接的沉降杆进行的,沉降观测板埋设后,在路基填筑过程中,沉降观测杆经常受碾压机械的碰撞,甚至损坏,影响观测精度和工作的正常进行,特别是在基床表层施工时,多采用平地机、摊铺机,这些大型机械更易损坏沉降观测杆。如果沉降观测数据不连续、不完整,与实际不相符将影响推算资料的准确性。为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一方面要注意保护工作,同时受损后要及时恢复。

2.6、压实检测方案

为了保证土工构筑物的填料达到设计压实标准,在确定压实机械后,关键是怎样有效地检测施工过程中填料的压实质量。参照秦沈客运专线压实检测经验,针对不同的填料采用不同的压实控制指标,基本原则是:

(1)对于细粒土、砂类土,采用灌砂法或核子射线法检测压实系数和孔隙率,采用K30承载板检测地基系数,按压实系数和地基系数双重指标控制。

(2)对于砾石类土、碎石类土,采用灌水法检测孔隙率,采用K30承载板检测地基系数,按孔隙率和地基系数双重指标控制。

(3)对于填料为级配碎石的路基基床表层,除检测其孔隙率和地基系数外,还得采用动态变形模量测试仪检测Evd值,按三指标控制。 2.7、基床表层与相关附属设施施工配合

与路基基床表层相联系的线路相关附属配套设施种类繁多,之间施工会产生交叉干扰,应当采取合理的施工顺序以及相关措施,以减少或避免附属设施施作时损坏和危及路基的稳固及安全。基床表层及附属设施施工时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基床表层施工前,先施作下列设施:设置路屏障地段的路屏障基础;

接触网支柱基础及拉线地锚;综合接地的贯通地线(与路基同步施工);排水井及其PVC横向排水管。

(2)为防止基床表层填料向两侧滑落以及压实后的扰动,在填筑表层前应先砌筑好两侧干砌片石护肩。

(3)基床表层填筑完成压实后,施作下列设施:反开挖安装通信、信号及电力线路的电缆槽(电缆槽为预制件);反开挖施工各种电缆的手孔和埋设过轨钢管。

(4)待线上工程轨道板的混凝土底座施作完成后,其双线间的空隙采用C15混凝土现浇填充。待轨道板铺设完成后,其双线间空隙采用碎石填充平整,并在碎石与混凝土接触面沿线路纵向铺设PVC透水管,透水管与排水井相连。最后在线路两侧即轨道板和混凝土底座的两端用碎石按1:1.5坡率回填并用C15混凝土封面。

(5)对于有关试验使用的试验预埋元器件,应按照起用途在路基施工过程适当时机进行埋设,避免出现后期开挖现象。

(6)在附属设施先施作后填筑基床表层时,应注意压实时对结构物的破坏,在结构物周围可采用小型夯实机械压实;同样,先填筑基床后反开挖施作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