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腧穴名称与定位(新国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a2df1fffab069dc5022014d

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曲鬓 (GB7)

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

天冲(GB9)

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人发际2寸。

完骨 Wàngǔ (GB12)

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风池 Fēngch? (GB20)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百会(GV20)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注1:在前、后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向前1寸凹陷中。 注2:折耳,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 肘尖 (EX-UE1)

在肘后区,尺骨鹰嘴的尖端。

3 腧穴体表定位的原则

采用文献分析临床实际应用及实测比量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腧穴定位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固定标志,指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例如,于腓骨头前下方定阳陵泉。

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如;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取听宫。

常用定穴解剖标志的体表定位方法如下;

——第2肋;平胸骨角水平,锁骨下可触及的肋骨即第2肋。 ——第4肋间隙:男性乳头平第4肋间隙。

——第7颈椎棘突;颈后隆起最高且能随头旋转而转动者为第7颈椎棘突。 ——第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上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3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冈内侧端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7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两肩胛骨下角的水平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12胸椎棘突:直立,两手下垂时,横平两肩胛下角与两髂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 ——第4胸椎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第2骶椎:两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点。

——骶管裂孔:取尾骨上方左右的骶角,与两骶角平齐的后正中线上。

——肘横纹:与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连线相平。

——腕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腕背侧远端横纹:与豌豆骨上缘、桡骨茎突尖下连线相平。 3.2.2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即以 《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 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份,每1等份为1寸,10等份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全身主要“骨度”折量 寸见表1。

表1 “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头 面 部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胸腹12 3 9 9 直寸 直寸 横寸 横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横寸 横寸 横寸 用于确定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头前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头后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上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下腹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胸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胸腹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背腰部腧穴的横向距离 度量法 说 明 胸骨上窝(天突)至剑胸结合中点(歧骨) 9 剑胸结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8 5 12 8 3 胁部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 两乳头之间 背腰部 上 肢 部 下 肢 部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尺骨鹰嘴) 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至腕掌(背)侧远端横纹 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 髌底至髌尖 髌尖(膝中)至内踝尖15寸 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至内踝尖 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平髌尖) 臀沟至腘横纹 胭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 内踝尖至足底

3.2.3 “指寸”定位法

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 9 12 直寸 直寸 用于确定上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前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18 2 15 13 19 14 16 3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用于确定大腿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小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小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大腿部前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大腿后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小腿外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足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此法主要用于下肢部。在具体取穴时,医者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者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腧穴的标准定位。

3.2.3.1 3.2.3.2 3.2.3.3

中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拇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横指同身寸(一夫法):被取穴者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腧穴定位的以上三种方法在应用时需互相结合,即主要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而对少量难以完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定位的腧穴,则配合使用“指寸”定位法。 3.3 标准体位

传统腧穴定位所规定的人体体位与方位术语与现代解剖学不完全相同。如将上肢的掌心一侧即屈 侧称为“内侧”,是手三阴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手背一侧即伸侧称为“外侧”,是手三阳经穴所分布的部 位。将下肢向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内侧”,是足三阴经穴分布的部位;将下肢远离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外 侧”,下肢的后部称为“后侧”,是足三阳经穴分布的部位。头面躯干部的前后正中线分别为任脉穴和督 脉穴的分布部位,是确定分布于其两侧腧穴的基准。

本标准腧穴定位的描述采用标准解剖学体位,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 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4 腧穴定位的表述

3.4.1 腧穴定位“部位”尽量采用明确的纵横两坐标法,即两线相交定一点,先确定纵坐标(y轴)上距 离,再定横坐标(X轴)上距离。

3.4.2 腧穴定位表述中有关解剖分区采用1998年由解剖名词联合委员会制定的最新版《国际标准解 剖名词}(International anatomical terminology)。根据腧穴定位的实际情况选用该标准中适用级别的 分区术语。

3.4.3 腧穴定位的表述中不涉及“取穴法”内容。根据需要,将有关腧穴定位所要求的特定体位、解剖 标志的体表定位的技法、骨度寸的折取方法等“取穴法”内容,以及与相邻腧穴的位置关系等内容,以注 文的形式说明。

3.4。4 将取穴的一般体位集中说明,而只将某些腧穴定位所需的特殊体位,在相关腧穴定位条目下,加 注具体说明。

3.4.4.1 “注”是根据腧穴定位文字描述,给出相应的取穴要领,补充说明以下相关信息: ——取穴所要求的特殊体位; ——骨度分寸的折取方法; ——对于某些解剖标志取法的说明; ——与相邻穴或标志穴的毗邻关系; ——体表标志的性别及个体差异情况的说明。 3.4.4.2 取穴的一般体位:

——前头、面部及前颈部:常取仰卧位或正坐仰靠。 ——侧头、侧面及侧颈部:常取侧卧位或侧伏,或正坐。 ——后头、颈项及后背的上部:常取俯伏,或俯卧位。 ——后背中下部:常取俯卧位或俯伏位。 ——腰骶部:常取俯卧位。

——胸部及上腹部:常取仰卧位或仰靠位。 ——下腹部:常取仰卧位。

——侧胸、胁部及胯部:常取侧卧位。

——肩部:常取侧卧位或正坐垂肩,或臂外展位。

——腰部、髋部、肩胛部及上肢外侧穴:常取侧卧位或横肱俯伏坐位,或两手按膝部平坐。 ——上肢内侧、手掌面穴:常取伸臂仰掌,或仰掌位,或仰卧位。 ——大肠经前臂穴:常取横肱屈肘,或侧掌位。 ——三焦经前臂、手背穴;常取俯掌位。

——下肢内侧、前侧穴:常取正坐屈膝,或仰卧位。

——下肢外侧穴:常取正坐屈膝,或侧卧位。 ——臀部外侧穴:常取侧卧位。 ——大腿后侧穴:常取俯卧位。

——小腿后侧及足跟部穴:常取俯卧或正坐垂足位。 ——足部部穴:常取仰卧或正坐垂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