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金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思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关于开发金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思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a4e50233169a4517723a31f

是社会融资。鼓励个体、私营等各种经济成分、社会力量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旅游项目,推进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对重点项目进行激励发展。四是贷款发展。加大旅游立项争资力度,积极争取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国内金融机构的项目贷款,用于旅游区的水、电、讯、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人才培育机制。一是选拔任用智能型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二是引进培育开拓型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聘请专业型的旅游相关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四是聘请专家型的旅游策划高级人才,建立运营策划团队。五是大力培育实用型的旅游服务人才。特别注重引进、培训优秀的导游。要在引才引智、大胆启用有建树的旅游人才上有新突破,适应旅游大发展的需要。 (四)强势突围,打好功能配套牌

在规划指导下,增强配套意识,促进“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旅游要素协调配套。一是抓好“吃”。积极与乡土特色文化相衔接,推出农家野菜、本地黑木耳、小河鱼、玉米香、杂粮、粗馍、腊肉,特别是黑木耳系列套餐等多样农家土菜品种,满足游客口味。二是抓好“住”。要让游客有兴趣住下来。在发展景区景点配套服务区时,坚持上档升位,做好星级“农家乐”发展,提升接待能力档次。三是抓好“行”。牢固树立大交通观念,加快云阳南部等级公路的建设和改造升级(尤其是龙角—泥溪段的改造、泥溪—耀灵—清水段的建设、泥溪—票草段的建设、泥溪—协合建设、泥溪—两个森林公园的建设),打通衔接互通口,与省道、县乡道以及与集镇、景区相衔接,提高各主要景区之间的公路等级水平,形成便捷快速、四通八达的旅游交通网络。四是抓好“游”。围绕“一区两园三峡四点”重点扶持“八大功能区”等建设,精心包装开发,上规模上档次,满足老、中、青、幼等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积极与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利川腾龙洞等周边著名景区对接,共同推出多样化的精品旅游线路。五是抓好“购”。针对我乡颇具特色和影响的黑木耳、蜂蜜、盆景、根雕、藤编等农耕文化产品,不断完善旅游商品产业链,让其成为平民化的旅游商品,代表泥溪旅游形象。六是抓好“娱”。充分发掘特色乡村文化底蕴,打造“乡情村韵”民俗文化舞台戏,将连响、车车灯、踩龙船、农家锣鼓、民间舞狮等乡土文娱节目搬上舞台。 三、建议—盼在支持

1.政策机构方面:建议县上出台《旅游产业发展扶持意见》,成立云阳南翳旅游管理委员会,统筹江南旅游开发工作。建议旅游发展重点乡镇配备专职副乡镇长,成立旅游办公室,同时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或者景区管委会。建议对旅游发展重点乡镇要运用一套旅游考核指标进行考量,实行“定编、定员、定责”。 2.项目资金方面:建议财政、扶贫、水利、交通、农业、林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资金与旅游产业培植挂钩,捆绑使用。建议三峡产业扶持资金要切块一部分扶持旅游产业。对重点旅游乡镇,县财政要集中安排专门工作经费。 3.基础设施方面:一是路。建议改造升级龙角至泥溪、泥溪至鱼鳞公路,建设协合旅游公路、泥溪至枞林公路,满足旅游畅通需要。二是水。建议通过亚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解决南三峡、鱼鳞森林公园的饮用水源。

关于开发金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思考

红色旅游是让大众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挖掘革命精神内涵,推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形式。红色旅游开发对于开展全民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也一个地区文化内涵的物质基础,同时,还能有力促进旅游事业的整体发展。金坑乡境内的红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我市南武夷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并将它打造成为我市旅游的新亮点,为金坑老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金坑红色历史和旅游资源状况

1931-1933年.打通中央苏区和赣东北苏区的通道,中央红军先后九次进驻金坑,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首次由江西黎川进入金坑,发动群众,建立金坑区、乡两级苏维埃政府,组织游击队、赤少队、儿童团等武装和群众组织,开展土地改革和武装斗争,创建金坑革命根据地,遭到国民党的疯狂围攻。1932年12月,为打通中央闽北苏区和赣东北苏区的通道,红一方面军由黎川分头赶到金坑集结,取道沿山进攻邵武,而后回击黎川。1933年5月,闽赣省委在湖坊乡成立,为巩固革命根据地,闽赣省委组织驻扎在黎川的红军、游击队、赤卫队频频进击金坑,打击侵扰苏区的反动民团和大刀会匪。7月,闽赣省东方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光泽上官村成立,8月,东方县苏维埃政府徐大伢率红军、游击队夜袭金坑,赶跑大刀会,恢复破坏的苏维埃政府,设立闽赣省东方县金坑区两级苏维埃政府,金坑、湖溪、重下、隘上、山隔五个乡苏维埃政府,直属金坑区苏维埃政府领导,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工作。1933年9月底,第五次反“围剿”开始,黎川失守,闽赣省委、东方县委先后撤至金坑。为狙击国民党军队对黎川的进攻,红方军红十九师奉命从顺昌分头赶赴黎川。10月初,红一方面军红19师主力、红4师、

红5师由邵武赶到金坑集结,彭德怀、滕代远也率军团部进驻金坑,指挥进攻黎川战役。10月5日、6日,彭德怀命东方军进攻黎川硝石,未克。由于敌人过于强大,为避免遭受重大损失,保存革命力量,红军撤出阵地,撤到金坑一带,而后向邵武、泰宁进发。12月20日,国民党为横断闽赣苏区,国民党第14师霍揆章部、94师李树森部从黎川经熊村从西面向黄土关进发,第三路军则绕过黄土关隘堡垒,从北面偷袭金坑,驻守在金坑红军第九军团第14师、红三军团第6师和独立61团凭借山区险要地势与敌人进行了顽强作战,激战数日。其中,红6师第17团在团长王青松的带领下,与敌人三个师在黄土关与敌人相持3天3夜,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牺牲100多人,成功迟滞敌人,掩护了苏维埃政府和毗邻的泰宁新桥,桂林上岚、下岚兵站线的转移,而后向东面的泰宁新桥、桂林之间的防御阵地渐次撤退,与红军主力会合,后开始长征。黄土关战役作为早期国内战争主要战役之一,载入史册。红三军团第6师师长洪超、团长王青松因在这一战役中表现的英勇顽强,北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分别授予红星二等、三等奖章。金坑人民在持续两年多的革命运动中,积极支持革命,参加工农武装,为红军提供住宿、送米、送菜、传递情报,有的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有的参加红军,有的后来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和摧残,金坑人民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至今金坑古民居内保留了红军革命旧址、闽赣省东方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邵士平工作旧址、红军驻扎遗址、黄土关战役遗址,当年红军书写的大量宣传标语,国民党飞机轰炸后,在古民居墙体留下的累累弹痕,是革命历史的见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机融合,相映生辉。 二、金坑红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交通不够便捷。金坑公路主干道水然都是水泥路,离福银高速公路黎川熊村、桂林朱洋互通口路程也很短,但弯道多、路面窄,距离市区较远,与天成岩、和平古镇景区之间没有开通便捷通道,可进入性不强,成为金坑旅游发展瓶颈。

2、配套设施不全。尽管金坑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承载能力低,服务质量差,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3、 资源挖掘不够。红军革命时期进出金坑9次,前后两年半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目前了解的还不够充分,许多尚未被发现。红色遗迹展示较为单一,只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

图片展示阶段。群众对革命遗迹的保护意识不强,有的革命遗址尚未建立任何纪念标志,红军标语有的脱落、褪色,无法辨认,削弱了其经济利用价值。

5、资金短缺严重。旅游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的高投入产业,金坑旅游开发需要对道路交通、配套实施、景点建设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而目前主要依赖于政府主导投入。由于金坑山区乡镇,经济实力不强,使项目的运作产生投入不足、开发滞后、水平不高等客观困难,旅游商业价值逐步流失。 三、关于金坑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金坑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发展金坑红色旅游业,对带

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帮助老区人民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政治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当前红色旅游发展的有利时机,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政策机遇,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发展金坑红色旅游,使之成为全市旅游亮点,促进金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1、制定发展规划,推进持续开发。

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充分考虑金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特点,统筹规划, 分步实施,推进金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制定发展规划。以全新的理念,对金坑红色旅游产业进行项目创意策划和规划,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短、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红色资源区的开发批次,制定详细的开发方案,用规划统揽和指导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确保科学有序。二是准确形象定位。根据金坑旅游资源状况和与周边旅游资源特征的比较,可确定金坑旅游总体形象定位为:古色人文·红色记忆·绿色生态或闽赣边区红色生态古镇,强化人们对金坑旅游的认知。三是明确开发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眼又好又快发展,我们确定金坑红色旅游的开发思路是:坚持以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古色旅游为重点,以绿色旅游为辅助,主动融入南武夷旅游圈,整合优势资源, 突出特色和差异,形成叠加的优势,提升金坑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金坑建设成为集红色、古色、绿色、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 2、加快基础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一要抓好景区对接公路建设。尽快启动金坑经愁思岭至和平5公路对接公路建设项目,开通金坑至和平的旅游便捷通道,破解金坑旅游发展的“瓶颈”,使金坑与和平古镇、天成岩景区连为一体,形成一线穿珠的交通格局,把金坑红色旅游业融入南武夷旅游圈。二要加快吃、住、娱等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区电力、供水、停车场等设施。建立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引导社会资金兴办旅游景区宾馆、饭店、购物中心、特色旅游商品及其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发展一批大众化家庭旅馆和“农家乐”饭庄,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土鸡、土鸭、红菇、河鱼、时令蔬菜等农产品,开发山珍鲜野食品、农家自酿配制系列饮料用品、清热解毒医疗保健茶饮汤剂,体现饮食特色,增强接待能力。三红色旅游商品开发。立足自身资源特色,积极开发具有系列红色游纪念品,开发金坑河鱼干、下坪红菇、金坑米酒等土特产品,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三是加强旅游队伍建设。加强与专业院校和旅游部门的联系和协作,聘请专业人才对金坑旅游开发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营销;加大培训力度,全建立一支转兼职导游队伍,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 3、做好红色展示,丰富红色载体

以红军要驻扎地和红色遗迹分布点的金坑上坊为重点,加强红色文化旅游区的建设。一是加强遗迹保护。对闽赣省东方县金坑区、乡苏维埃政府旧址,闽赣省委临时驻扎点,黄土关战斗等遗址进行修缮,做好色军标语的保护。二是增建红色景点。建设红军革命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红军雕塑、红军战斗浮雕墙、红军公园、红军亭等红色景观,征集当年红军遗留下的文字、资料及物证进行展示,形成立体式的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