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金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思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关于开发金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思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a4e50233169a4517723a31f

[1] 阮仪三,邵甬.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与保护[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7(01).

[2] 余丹.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利用[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04). [3] 熊侠仙,张松,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甪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 城市规划汇刊,2002,(06).

[4] 刘德谦.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J]. 旅游学刊,2005,20(02). [5] 李苏宁.江南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博弈思考[J]. 小城镇建设,2007(03

关于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带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曾祥辉 更新时间:2010-7-29 14:58:32 来源:青原区支社委员会 【字号: 大 中 小】

浏览47次

青原区支社 曾祥辉

青原区文化底蕴深厚,为我市庐陵文化核心区域之一。近年来,青原区委、

区政府提出了建设庐陵文化旅游带,把青原区打造成除井冈山外的另外一架吉安旅游发动机的战略构想。以下是对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带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一、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青原区蕴藏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青山秀水中,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庐陵文化。从红色文化资源看,有被列入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目录的东固革命根据地时期以及中央苏区时期大量革命旧居、旧址群;从古色文化资源看,有文山故里及其陵园,有“庐陵文化第一村”之誉的渼陂,有富田古镇、陂下古村、毛家古村,有“南窑瑰宝”天玉临江古窑,有阳明书院等;从历史文化名人看,有文天祥、胡铨、状元胡广等,有袁升平、

梁兴初、梁必业等共和国将军;从民俗文化资源看,有新圩“箍俚龙”、渼陂彩擎、陂下喊船、东固二月二庙会等;从宗教文化资源看,有全国重点寺庙青原山净居寺;从畲族风情文化资源看,东固畲族乡有几个相对集中的畲族村庄,保留祭祖、擂茶等习俗;从绿色生态资源看,有被誉为“山川第一江西景”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青原山,有烟波浩淼的白云湖、螺滩湖,有东固山区大面积的原始或次原始森林,有富水河沿岸绵延十几里的香樟林和优美的田园风光。

建区以来,区委、区政府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往景区道路基本上畅通无阻;对105国道、青东公路沿线和城区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打造具有浓郁庐陵风情的特色旅游观光长廊。在规划编制方面,编制了《青原区旅游总体规划》、《东固革命根据地旅游总体规划》、《青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同时还编制了文天祥陵园、渼陂古村、陂下古村、临江古窑等景区详细性修建规划。在红色旅游开发方面,举行了庆祝东固革命根据地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对革命旧居、旧址进行了修缮和布展;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完成了改馆,并顺利开放;东固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正在建设中。在古色文化开发方面,文天祥陵园修缮一新,重新开放;渼陂古村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风景区,先后成功举办七届渼陂古村旅游文化节等系列推介活动;富田、陂下、毛家分别被认定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开展了两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古文化资源;筹集资金做好了对文天祥墓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对非物资文化遗产进行了整理和挖掘,新圩“箍俚龙”在2008年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在宗教文化开

发方面,成功举办了青原山净居寺建寺13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青原山风景名胜区成功创建国家“AAA”级风景区。

二、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景区管理体制不顺。一是多头管理现象严重。青原山、白云山等景区涉及所有权问题,各方利益难以协调,不能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合力。二是经营管理体制粗放。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景区的管理方式还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模式。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整体包装促销。 2、文化资源保护不够。一是保护职责不明。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实行责任制,对责任单位、资金筹措、项目运作、效果要求等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二是资金支持不足。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和古文化资料收集和整理的资金缺口与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资源保护不力。东固公略台、敖上万寿宫、青原山阳明书院等重要文物已倒塌或被拆除;民俗文化资源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至今还没有编制一套完整的《庐陵文化资料汇编》。 3、旅游开发状态原始。一是整体开发程度低。缺乏具有足够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拳头旅游产品,旅游活动多为静态观光,缺乏参与性、互动性旅游项目。二是配套设施不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配套不足,通往景区(点)的道路等级低;除青原山、文天祥陵园、渼陂景区外,其他景点基本上不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由于缺乏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强有力的措施,旅游招商工作进展较慢。 4、营销推介层次较低。一是缺乏整体营销意识。受营销意识和经费等因素制约,“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主打“青原”旅游一张牌,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整体宣传的态势,使得全区旅游业整体知名度不高。二是宣传促销创新不够。在宣传促销方面没有稳定、系统的

宣传促销计划,促销手段比较单一,缺乏有创意能够引起市场轰动的大手笔。三是联合开拓市场意识不强。应更加积极、主动地与井冈山、瑞金、婺源等周边景区联合促销,实现优势互补。

三、青原区庐陵文化旅游带建设的建议 1、转变观念,建立大旅游发展新思维

在新形势下推进青原区旅游产业跨越发展,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思路与模式,必须着眼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和资源整合的全新理念,着眼于全方位打造旅游业发展的崭新平台。一是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我省已经吹响了“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号角,我们要跳出青原看旅游,跳出吉安发展旅游;把青原旅游纳入全市大井冈旅游的宏观统筹中去,把庐陵文化旅游开发融入全省“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总体定位中去。江西旅游红古绿,经典结合在青原,因此很有必要打出叫得响的口号。二是成立高规格的管理机构。建议借鉴外地的做法,争取上级支持,成立副县级的旅游产业发展机构,统一做好旅游规划、形象推介、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和建设、文物和旅游资源保护、旅游项目策划建设等工作。三是创新旅游产品经营机制。实现文化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把经营权交给企业(市场主体),使更多的景区(点)真正成为市场运作的主体,为培育、扶持、发展旅游企业铺路搭台,也为招商引资创造前提条件。四是建立人才引进的良好机制。改变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管理”的现状,做好“引智”工作。建议聘请旅游专家学者和热衷旅游的本土社会人士组建青原旅游顾问(智囊)团,专门研究青原旅游的宣传、策划、开发、营销及管理等。同时还要特别注重从外地引进一批高端的旅游策划、营销和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