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笔记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ac8844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7

表现为他的自我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满足、自我意识过程,那主动地自我实现、改造、需要、意识着的?我?,就是?主体之我?,而被实现、被改造、用以满足需要、被意识着的?我?,则成为?客体之我?。

总之:人作为认识主体,其认识能力不能脱离社会联系而产生和存在,它也有自己的社会构成,也可以像实践主体那样划分为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和个人主体四种形式。 4、认识的客体

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5、认识的中介系统

是认识系统的关键性环节,是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它决定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从认识中介系统的结构要素来看,它主要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知识)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具所组成。

在认识的中介系统中,无论物质工具、观念(知识)工具还是语言工具,其共同特点是:它们既是人的活动的结果,同时又是人进—步认识客体的手段。人的活动越发展,这些工具、手段就越发达,因而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能力随之也就越强。

综上所述,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通过认识的中介(工具)系统紧密联系和整合在一起,构成动态发展的认识活动系统.使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执行着主体以观念方式把握客体即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职能。 二、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主要特点:

第—,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信息相互作用为其本质特征。

第二,在认识系统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第三,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除了二者之间的认识关系外,还包含、渗透着其他多种关系。 其一是实践关系;其二才是认识关系;其三是价值关系;其四是审美关系。 三、认识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

在人类实践系统发展的决定与制约下.认识系统结构的进化与发展具有如下持点:

第一,认识系统结构的积累扩大与自我更新。第二,认识系统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认识系统相对独立性的不断增强。 思考题

第九章 认识形式与认识过程

第一节 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 一、认识: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是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既相互区分又辩证统一。 其区分的客观基础是:主体反映结构与对象自身结构的一致性。

1、感性直观: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关于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特点: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的、形象的认识,它不能给主体提供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认识,因而不能给主体的实践活动提供普遍性、必然性的尺度。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成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间接的、抽象的、普遍的、逻辑的

人的认识既表现为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两种形式的分化与统一,又表现为先感性直观后理性思维、从感性直观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运动和发展。

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是统一的,正如主体系统的统一和客体系统的统一一样,主体是感觉器官和思维大脑的统一,而客体则是外在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人的感性是有理性思维参与的感性,这不仅使人的感性直观成为人所特有的反映对象的方式,而且使这种感性直观产生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人的感性直观是有语言参与,并要求用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的,而语言是理性思维的元素,具有概括的功能。当用语词来表达感性直观时,感性直观就不知不觉地和理性思维纠缠在一起了。 人的理性思维也不能脱离人的感性直观,人的思维不仅要以感性直观为基础,而且理性思维始终是有感性直观渗透并参与其中的。抽象的思维活动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感性的形式,要借助于具有感性直观性的符号、语言才能进行。 二、认识的感性形式及其社会历史性

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客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属于人的感性直观能力,由此而形成的认识成果是感性认识。这种结果从内容上看属于对客体的外在现象的认识,从形式上看属于感性直观形式。感性直观包含着相互联系、依次发展的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和表象。

1、感觉: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由多种感觉基础上形成的,由多种感觉组合成的整体。

3、表象:是大脑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加快和再现,即当感觉和知觉所反映的对象离开后,人的大脑对感觉和知觉到的事物所留下的印象。

第 21 页 共 32 页

表象已经具有初步的概括的功能,在表象中已经具有认识从直接向间接、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趋向。

尽管感性直观是一种初级的反映形式,但它仍同样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三、认识的理性形式及其本质

理性思维摆脱了对象的感性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作为高级的反映形式,它具有间接性与抽象性的特征。从总体上看,理性思维包括相互联系、依次发展的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1、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

2、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式关系,其内容是对事物之间联系式关系的逻辑反映。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概念是凝缩了的判断。

3、推理: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逻辑形式。

理性思维还包括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组成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理性思维的最高形式,它的任务就是把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和规律在思维中全面地再现出来,达到思维的具体。 4、理性思维的特点: ①本质特征:抽象化

感性直观对事物表现有着丰富的了解,但有真假的区别,重要与非重要的区别,理性是抽丝剥茧的作用,把具体进行分解,从中概括出抽象的思维规定。

抽象性:一方面表面上离客体越来越远;但另一方面实质上因为更了解事物最本质的东西,从而离事物更近,更深刻、更正确。 ②间接性③理解性

第二节 认识的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感性和理性是人的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又是认识运动过程的两基本阶段,认识的辩证运动表现为由生动的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以及与此相应的由感性认识到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人的认识是一个由多种因素都参与其中、具有复杂机制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无论任何人认识何种具体事物,都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开始,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认识之所以必然经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发展过程,是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密切相关的。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性,决定了人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现象和本质的矛盾决定了认识的复杂性以及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性。

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由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事物本质的认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B:必须要有完善的主体结构。

所谓完善的主体结构是指由正常健康的自然身体结构、和谐协调的社会结构和完善向上的精神结构而组成的主体结构。

C: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既彼此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对立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化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意义: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也违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的原理。 二、反思、建构、虚拟 1、反思 黑格尔说,?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

反思不同于一般思维的地方,首先在于它一般是一事情或过程发生之后进行的,是从事情的结果反过来思考事情的发生、发展。

其次,一般思维是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反思是对理性思维的结果再进行思维,是对思维的思维,因而是一种抽象化程度更高的理性思维。

最后,反思可以通过思维进行再思维,发现思维的偏差,并对这种偏差进行校正,从而使思维操作得以正常进行。 2、建构

从认识发生的角度看,建构是指人的认识结构的建立或构造的过程;从认识的过程看,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建构或重构的过程。

第 22 页 共 32 页

首先,看主体认识结构的建构。这里的认识结构是指主体自身由各种认识能力要素所组成的结构,它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重要条件。它随着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起自己特有的信息性结构。

其次,看主体对所获得的客体的信息的建构。指的是主体凭借大脑中社会地形成的信息性结构,对所获取的信息在选择、加工、改造的基础上,按照正确反映客体的要求把这些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为观念信息系统的过程。 建构功能还体现在思维的逻辑运动中。?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认识运动的这一逻辑行程同思维的建构机制紧密相联。

反思的批判性、反省性同建构的建设性、构造性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完成着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活动。 3、虚拟

?虚拟?用人化的形式,用数字化来建构、完成和表达对象,已经超出了语言符号的思维空间,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虚拟仍然以反映为基础。 三、语言、符号与认识

语言符号是人所特有的认识中介和认识工具,是按一定的规则表达和交流思想 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语言符号的运用使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变换成为可能。 第二,语言符号是主体进行思维操作的有效形式。 第三,语言符号是表达和交流认识成果的基本手段。

第四,语言符号是人类认识成果得以保存、延续的基本手段。

随着图书的出现以及书面语言的发展,人类形成了一个特有的世界,这就是波普尔所说的?客观知识的世界?――不同于?世界1?(物理世界)和?世界2?(主观精神世界)的?世界3?,即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对象化、客观化的知识世界。

四、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需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研究

(1)非理性主义的声音(2)时代需要(3)存在的误解 2、认识论中非理性的资源 (1)西方古典时期理性主义

(2)现代非理性主义对非理性的拔高

①意志主义②泛性主义③直觉主义④存在主义

⑤与以探索世界的本体存在为己任的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不注重人对世界本体的知识探求,不注重人和外部世界的对立,而注重人和外部世界的统一,注重人生的修养和意义。 3、非理性的含义、特征及表现形式

(1)对非理性的理解,可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从认识层面上说,非理性不是指一种按照有步骤、分阶段的逻辑程序和逻辑过程的认识形式,而是指在一瞬间就能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这种非理性的认识形式包括直觉、灵感、顿悟。

②从意识层面上来说,非理性是指一种没有自觉意识到的意识,即潜意识或无意识。 ③从人性论层面说,非理性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和欲望等。 (2)非理性的表现形式 ①无意识——内驱力

A:梦是无意识最重要的活动领域和表现形式。

根据梦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可将梦分为正常梦、疾病梦、异常梦、愿望梦和灵感创造梦五大类。 B:口误、笔误、惯性言语与行为 ②直觉③灵感④顿悟⑤情感 ⑥意志⑦信仰

(3)非理性因素的特点

①不自觉性②突发性和瞬时性③非逻辑性 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

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从它们之间的区别上看:

第一,在认识的形成上,理性是以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智力运作形式来反映事物,表现出一定逻辑性,因而具有不规范性和不稳定性;而非理性则以直觉、灵感、想像甚至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形式反映事物,表现出一定的非逻辑性,因而具有不规范性和不稳定性。

第二,在认识过程上,理性通常是在线性条件下反映事物,表现为程序化,因而具有确定性和必然性;而非理性通常是在非线性条件下反映事物,表现为非程序化,因而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

第三,在认识方法上,理性对事物的反映侧重于追求精确和实证,表现为模式化,具有原则性和模式化;而非理性则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第 23 页 共 32 页

其一,理性离不开非理性的先导和动力作用,离开理性的非理性是盲目的。 其二,非理性离不开理性对非理性作用的整合。 其三,没有非理性的理性是空的。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把非理性置于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中,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使非理性要素和非理性能力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有了更现实、更具体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纯思辨意义上。从这个意义上,对人的理解也才能更完整、更深刻。

(2)非理性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①认识本质是一个理性的过程。 ②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A:无意识也可以反映客观对象。B:直觉。其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认识的创造性上。 C:情感是主体认识活动的动力。D:意志,是人进行认识活动的支撑支量和推动力量。 五、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必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认识物化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这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1)这是理性认识本身的要求,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实践本身的要求。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以检验,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

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1)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 (2)理性认识必须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3)理性认识必须化为具体的实践计划或模型。 (4)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的历史制约性。 (5)理性认识到实践过程具有复杂性。

(6)理论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社会物质力量。 3、认识运动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1)认识的反复性:任何一个正确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复多次。

(2)每一次再认识之后,都可能纠正错误的认识,增加新的认识,使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在新的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扩展。

(3)认识的无限性。(4)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的内涵

①认识过程是曲折的。②认识过程是上升的。

③?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体现着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意义

①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即实践和认识辩证发展的总过程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②正确地把握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思考题:

第十章 认识活动与思维方法

第一节 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 一、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

1、辩证法、认识论与方法论三者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这个问题从未得科学的解决。黑格尔第一次提出了三者相一致的思想,但由于其哲学以绝对精神为基础,所以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的内容来看,他们一致的基础是客观辩证法;从三者何以能够联结、统一在一起来看,它们一致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2、辩证法与认识论的一致

第一,辩证法为科学的认识论奠定了前提和出发点。 第二,辩证法的规律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

第 24 页 共 3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