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重点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14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重点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af365f583d049649a665857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重点:

1.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征,以及必须遵守的价值观。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宏观的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2)促进对儿童的养育(3)推动儿童教育事业 (4)创造儿童快乐成长的环境(5)加强儿童卫生保健(6)增强儿童权益的保护(7)向全社会提供儿童的信息与资讯(8)开展儿童家庭服务 2.微观的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的救助(2)对孤儿、弃儿的救助(3)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4)对行为偏差儿童的矫治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思想道德品格辅导 2.心理及认知辅导 3.生涯发展辅导4.就学、就业辅导 5.生活方式辅导 6.人际交往辅导 7.行为偏差及犯罪青少年矫正服务 8.弱势青少年保障服务

特征: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科学的专业体系;儿童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价值观

(1)尊重儿童和青少年的价值和尊严 (2)接纳与关爱儿童青少年 (3)注重儿童青少年的个别需求

(4)协助儿童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

2.儿童社会化、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社会化: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 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儿童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儿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大致包括5个方面:①基本生活技能教育。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语言表达等人类最初行为方式。②促使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及两者的关系。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儿童逐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④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⑤培养社会角色。儿童随着年龄的增

长,会不断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等。儿童正是通过一连串角色的培养和认定,使自我心理内容客观化,自我行为表现与社会规范渐趋一致。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家庭教育失当(教育方法不对,家庭结构不健全),学校教育失误(应试教育),社会不良影响(黄赌毒),儿童青少年自身因素(情绪、观念)。对策:家庭关爱,健康教育,社区照顾,传媒过滤,医疗跟进,外展工作。

3.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

(1)皮亚杰的理论将智力适应解释为来自于同化(会使用原来学会的反应)和顺应(行为的调整)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逐渐发生的变化。

(2)婴儿天生有获得信息的倾向;当他们与这个世界相互作用之时,他们逐渐建造关于现实世界的更有逻辑性的而且更加实用的认识。 (3)他们的表现、理解以及能力被描述成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智慧的萌芽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B.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学前儿童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他们处于感知运动表征和完全使用逻辑规则来进行思维之间的阶段,即前运算思维。

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不可逆性、直觉性、泛灵论(Animism)、现象学因果性(Phenomenalistic Causality)、自我中心言语 C.具体运算阶段(7 ~ 11、12岁)-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认识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系。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

D.形式运算阶段(11、12~ )-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4.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构成。

本我是人格中一团无约束的能量,这种能量是先天具有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其唯一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机体的紧张以获得满足和快乐。弗洛伊德认为,本

我是人格结构中相对于自我和超我来说最难接近的部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就越大。

自我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的主要作用是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遵循现实原则,其思维特点具有客观性和逻辑性。自我尽可能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考虑现实的可能和超我的允许,通过调节外部行为和控制活动来适应环境。

超我是个体人格结构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它在儿童时期就伴随自我而出现。超我主要由良心、自我典范以及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标准等构成。超我的作用主要是竭力压抑本我的盲目冲动,为自我对本我稽查和压抑提供依据和效力。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性本能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源动力。在个体发展中,性本能所处的身体部位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这些阶段是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期(3~6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岁至成年)(详见第八章)

5.角色理论(角色扮演、角色冲突,以及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角色理论:理想角色:在一定是空范围内,人们总是有一套比较理想的行为

规范来指导人的行为,这种被期待的、理想的行为规范体系。 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人们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角色规则的训练和教育的,偏离了社会角色规则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制裁。人在一生中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如孩子的角色,学生的角色,男女的角色、职工和领导的角色等等。这些角色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适当的行为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个人在扮演符合他人期望的角色时会不会丧失自我呢?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中通过训练、模仿和认同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只要人们真正相信他们的角色,认为应当完善地扮演,他们的行为就是真实的,他们的自我和角色就是统一的。只有当人们不相信和不认为应当扮演某个角色,只是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扮演某个角色时,才会产生不真实的角色扮演,自我和角色分裂。社会心理学家S.朱拉德认为,这种人虽然是出于获得他人承认的需要,但实际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认。

角色冲突:在角色理论中通常把角色冲突区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前边讲的例子是角色间冲突。角色间冲突往往与对不同角色提出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要求有关,个人不能同时满足所有这些角色要求(妈妈的角色和企业老板的角

色)。角色内冲突通常与不同群体对同一角色的体现者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关。(工厂负责人,别人希望他涨工资,他却希望盈利) 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项研究分析了社会角色概念作为社会工作者具体处理案例的方法。社会角色是社会结构和个人特性之间的桥梁色执行中的角色差异

有助于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将不同的问题归纳为 不同的社会角色差异

常会对某些角色的执行产生认知冲突。文化角色 差异是人际间的问题

化的过程也是有益的。另外

发生的。这种差异可以视为环境性危机和妥协。

第二项研究是关于社会工作者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问题。角色模糊和冲突是社会服务组织中较为显著的 问题

会角色的视角下

和督导/管理人员的角色模糊和冲突的相关社会化 策略。

第三项研究分析了女性角色的变化和生育率的持续下降

家庭服务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毫无疑问

以及社会经济地位

以区分和应用。

6.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个人维系其社会认同,接受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协助,获取服务的信息以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渠道,包括;亲戚、邻居、同事、专业人员等所提供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