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重点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14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重点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af365f583d049649a665857

基本假设:(1)人类的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赖他人协助。(2)人类生命发展历程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生活事件。 (3)人类在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资源以因应问题,其中包括个人的内在资源与外在资源。 (4)社会支持网络是属于外在资源的一类,可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类。 (5)人类透过与他人连结,建构社会整合感。 (6)在压力事件之下,社会支持网络可缓冲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7)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人可以提供个人压力因应的方法,或直接参与压力因应过程。 (8)强化社会弱势团体其网络范围与支持功能。

功能:1.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人融入社会的网络之中,因此强化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帮助个人与社会的协调。2.支持将可以介入有压力的情境和反应之间,能减少及预防危机的发生。3.适当的支持可以导入处理压力的经验,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对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减少压力所产生的影响

7.符号互动理论

米德:自我产生的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自我是原始的不能运用符号的。模仿)2.扮演阶段(互动产生意义不是一味的模仿,开始形成自我,但角色模型不稳定)3.游戏阶段(自我的完成阶段,泛化的他人形成)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创立。

主要观点有:(1)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2)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3)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4)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5) 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6)存在于互动之中,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约束控制。

前者是行动动力,后者是行动方向。

8.行为理论

1、主要观点

①强调外在条件,注重外在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②行为和人格基本上是由外在环境塑造的,人格是外显与内隐反应的总和。个体间的差异是因为个体之间有着不同被强化了的经历。 2、行为主义与青少年发展

青少年的发展主要是由他们所神火的具体的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大众传媒。

9.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10.亲子关系、偏差行为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乃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由于子女出生以后,要依赖父母来养育,要依靠父母,所以其关系即以上下之“纵向关系”开始,此与“横向关系”为始终的夫妻关系不同。不过,亲子关系并非始终停滞于“纵关系”而不变。事实上,随着子女的成长,当子女长大成人时,亲子关系逐渐变成“横关系”;而当父母年老衰退时,这种关系又变成“反的”“纵关系”,即由子女来照顾衰老的父母。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亲子关系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是孩子一生当中能否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练,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都是独生子女,不好管教,这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在建立亲子关系的时候,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关系太亲密了,恐怕产生溺爱,关系疏远了,又恐孩子抱怨。真是难为做父母的不知如何是好。在这一阶段里,子女应该怎样做,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可以通过请教心理专家和查阅心理学书籍获得好的经验和建议。

解决亲子关系问题对策建议(简答)1.促进并发挥父母双方的主导作用。家长应树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观,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主动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加强自身的心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讲究沟通的艺术与技巧,发挥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亲子关系朝着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2.发挥孩子自身的主体作用。要提升孩子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与沟通技巧,加强与父母的人际沟通,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愉快接纳自己和他人,学会全面多角度看问题,勇敢面对挫折,学会和他人沟通。3.发挥环境支持的作用,促进教育体制

的改革。推动学校加快教育理念转变,同时各类家长学校、社会工作机构要承担起责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其社会地位所规定的角色行为,违反了社会所期望的规范。主要有:①不适当行为。指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则,但对社会并无重要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虽会引起众人的不满,但通常不会受到正式惩罚。②异常行为。多指因精神疾病、心理变态导致的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③自毁行为,即违反社会规范的自我毁坏或自我毁灭的行为,诸如吸毒、酗酒、自杀等。④不道德行为。指违反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行为,此种行为通常会受到舆论的谴责。⑤反社会行为。指对他人与社会造成损害以至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⑥犯罪行为。指违反刑事法规而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与反社会行为同属最严重的越轨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反社会行为都构成犯罪行为,只有那些触犯刑法的反社会行为才是犯罪。原因分析:①社会原因(社会不公正,新的规范为形成),②个人心理原因③个人生理原因。

11.儿童青少年倡导性社会工作(内容、特点)

内容:主要包括推动有关儿童青少年的立法、在儿童青少年问题上为政府提供资讯和建议、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推动儿童青少年教育、监督和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为儿童青少年创造娱乐休闲的各种条件、促进家庭建设、退订儿童青少年发展、推动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参与、保护儿童青少年权益、面向全社会代表、宣传儿童青少年等。 特点:

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就是以儿童青少年为对象的倡导工作。(倡导工作就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一起或作为他们的代表抵制或者增进一个有目的的行为、决策、事业,来影响那些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形成更加合理的观念,采取更加公平公正的行为方式,以达到为案主争取权益的目的,并通过改进社会政策、社会规范、社会制度来保护和促进这些权益。

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过程的基本要素:1.倡导者 2.案主 3.对象系统 4.资源系统 5.倡导者与案主的关系

儿童青少年倡导性工作基本原则:1.最大利益原则 2.平等原则 3.主体性原则 4.社会责任原则 儿童青少年社区工作以调动包括儿童青少年在内的社区居民参与为重点,以营造社区内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环境和引导儿童青少年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与社会形成互动为工作对象,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服务于儿童青少年,促进社区健全发展。

12.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内容、特点,学业辅导、心理健康辅导、人际交往辅导等)

内容:1、生理健康辅导2、智力发展与学业辅导3、心理健康辅导4、人际交往辅导5、理想、道德、价值观辅导6、休闲娱乐辅导7、性心理辅导8、就业辅导 特点:1、差异性与复杂性2、科学性与技术性3、助人自助4、扩展性

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是面向所有儿童青少年,以及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所有因素的,目标是实现他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性习得和自身特质的发展的社会工作。 儿童青少年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功能:1.协助儿童青少年获得实用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2.协助儿童青少年获得适应变化的能力,完成社会化任务 3.协助不良发展的孩子,以实现其良好的发展 4.通过推动儿童青少年对社会的积极适应,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13.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内容、特点)

内容: 特点:

儿童青少年治疗性社会工作的原则:1.服务性与非营利性 2.发展性 3.工作方法的科学化

14.分析中小学生厌学、早恋,以及青少年犯罪等问题的原因分析,对问题基本界定、分析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原因,结论

儿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特点:1.突发性 2.模仿性 3.易变性 4.盲从性

1、 内部原因: (1) 青少年的生理特征 青少年在生理方面正处于生理学称之为“生长爆发期”的阶段,身体发育迅速,各方面急剧变化。第二信号系统迅速发展,且作用越来越明显,第二性特征也相继出现,所以青少年的身体基本平衡被暂时打破。没有适时有效地教育引导,他们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行为。 (2) 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在这生命阶段的青少年处于角色迷乱状态,心理快速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人生观开始逐渐形成,情绪表现强烈且波动性极大。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中往往一些微不足道的刺激,就会使他们的情感情绪波动,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非不成熟的心理就会使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或犯罪,不成熟心理受到不良的客观因素影响形成不良心理,才可能引发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甚至是犯罪。 2、 外部原因 (1) 家庭原因: ①“4+2+1”结构家庭的社会性问题。特殊的家庭地位和环境,使许多独生子女很容易产生偏执型心理,为非良性成长埋下苦果。 ②家长素质低下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家长自身原因无形中为子女的行为提供了直接模仿的榜样。同时由于文化素养低、是非混淆,在一定程度上包庇、默许子女的不良行为,从而助长了不良行为的出现。 ③不良家教的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封建家长式”教育和“专制式”管理,不尊重孩子的意见,缺乏必要的与子女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彼此情绪的对立,甚至形同路人,使得子女只有到社会寻求慰藉、寄托。为不良交友关系的形成、不良行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④问题家庭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其一父母双方忙于工作,其二是家庭的缺损,其三是双方有外遇。无暇顾及孩子或毫无节制的满足孩子的物质上的要求,很少顾及孩子心理、品德等方面成长教育需要,致使青少年由于感情缺位寻求寄托导致一些不良行为产生。 (2) 学校的原因

①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导致学生形成不良行为的因素之一。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升学率,追求班级、年级、学校之间的排名,大量机械的重复练习,造成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加之部分教师把考核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造成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和矛盾,是原本有问题的学生的不良行为更加加重。 ②思想教育滞后。其一,学校对思想教育摆位不正、重视不够,“说起来总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二,思想教育层次性、时效性差,流于形式。其三,随着学生与社会接触增多,对社会不良现象不解,而学校又不能提供必要的、合理科学的解释,使学生更加困惑、迷惘。 ③心理健康教育滞后。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加之生活学习压力大,不同程度出现压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经常出现异常行为,在教育教学中只注重教育原则、方法的使用,轻视必要的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使学校教育只停留在知识教育,心理教育和指导成了盲区。 ④法制教育时效性差。目前学校的法制教育形式为,小学以思想品德课为主,中学则以法制课,聘请法制副校长,成立法制宣传组、法制板报角等为主。但其共性问题是管理层对此并非非常重视,有应付上级之嫌,流于形式。 (3) 社会原因 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一些消极、腐朽的思想影响着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当一些青少年学生经受不住诱惑,就会对健康心理造成严重的损害。再则目前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暴力凶杀,淫秽色情等有损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青少年中缺乏分析和自制力的会经受不住侵蚀,很快堕落。

15.青少年网瘾问题及其帮扶方案。

按照社会工作通用模式:接案、调查研究、预估、理论依据、 介入方法、计划(内容、形式、具体计划)、具体介入步骤与实施过程、评估、结案。

简答题参考要点:

(1)问题简述;(2)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或者理论视角;(3)原因分析; (4)得出的结论。 方案设计题参考框架:

(1)接案 (2)对案主目前心理状态,以及家庭环境的预估; (3)介入的理论依据; (4)介入计划和方法; (5)介入的具体步骤; (6)介入计划的实施过程(活动、形式等); (7)介入效果评估; (8)结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