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05课 滕王阁序(第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中语文 第05课 滕王阁序(第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b12b61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62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4)多典浓缩,加强效果——连用。连用是指作者为了加强表达效果而在一句之中驱遣几个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用典方式。《滕王阁序》中典故连用的句子较多,下面仅举一例:“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中连用四个典故,表明作者幸蒙阎公垂青,得以即席命笔,施展才华的感激之情。

“谢家宝树”之典见《世说新语?言语》,谢安问子侄们,人们为什么总希望子弟好?侄子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玉树即宝树,比喻不辱门庭的好子弟。“孟氏芳邻”之典见《烈女传?母仪篇》,据说孟母为教育儿子而三迁择邻。“鲤对”之典见《论语?季氏》,孔子曾立于庭中,其子孔鲤“趋而过庭”,孔子教诲他应学习《诗》《礼》。“龙门”之典见《后汉书?李膺传》:“膺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以上四个典故在句中连用,极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而且这几个用典或正或反,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语)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4.为什么说《滕王阁序》是千古名篇?

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1.下列画线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徐孺(rǔ)

棨戟(qǐ)

襜帷(wéi)

星分翼轸(zhēn)

金戈铁制卷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B.萦回(yíng) ǐng)

C.东隅(yú) D.暇日(xiá)

胜饯(jiān) 涸辙(hé) 钟鸣鼎食(d

请缨(yīng) 雨霁(jì)

猖狂(chāng)

衡阳之浦(fǔ)

邺(yè)水 遥襟甫畅(fǔ)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

舛:乖违、不顺

B.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D.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等:等到

狂:狂放、不拘礼法 彩:日光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雄州雾列

C.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B.宾主尽东南之美 D.俊采星驰

4.比较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奉宣室以何年 ②处涸辙以犹欢

③老当益壮 ④穷且益坚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5.“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句话依次涉及的历史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 谢灵运 李白 陈子昂 C.屈原 贾谊 陶渊明 曹丕 6.对下列语句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写自己闯入聚会,委婉含蓄、谦逊而又不卑不亢,恰到好处。

B.“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看”“望”,实际上是

在想,此处用的是双关手法,十分巧妙。

C.“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含蓄地写出了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

婉,情意绵绵。

金戈铁制卷

B.梁孝王 陶渊明 曹植 谢灵运 D.贾谊 冯唐 谢灵运 陶渊明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D.“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

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典故随手拈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7.下列说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②三秋,秋季。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③“紫电清霜”中的“紫电”是宝剑名,“清霜”指剑。

④“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中的“潘”指潘岳,“陆”指陆机,他们都是南朝人。钟嵘的《诗品》中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⑤“台隍枕夷夏之交”中的“夷”指北方少数民族,“夏”即华夏,指古扬州地区(现在江苏江西安徽一带)。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8.如果你是一位导游,请为滕王阁风景区写一段介绍性文字。要求:注意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相结合;运用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游石门诗序 【东晋】慧远

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睹者众。将由悬濑险峻,人兽迹绝,径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

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振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成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涂况进;虽乘铖履石,并以所悦为安。即至,则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围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披面,柽松芳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

金戈铁制卷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开阖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及其将登,则翔禽拂翮,鸣猿厉响,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哀声相和,若玄音之有寄。虽仿佛犹闻,而神以之畅;虽乐不期灌,而欣以永日。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

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耶?并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日隔。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中国古籍全录?历代游记选》)

1.对下列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虽庐山之一隅 隅:角落 C.闲邃笃其情耶 笃:沉重 2.对文中加粗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 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B.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C.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D.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介绍了石门的地理位置、命名由来,说明其不为人知的原因。接着记述了游历的过程,描绘了石门景色的奇丽多变,写出了眺览的乐趣。

B.文中有“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及“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的字样,由此可以得知,这次庐山之行人数众多,而且大家游山玩水,吟诗唱和。

B.而开涂况进 涂:道路 D.宇宙虽遐,古今一契 遐:久远

金戈铁制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