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的百年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躁动的百年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b23c03e0b4c2e3f57276341

1.普通教育的任务 学校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培养育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 2.课程改革

赞科夫“新教学论体系”:5条原则是:

第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要掌握难度的分寸)。 第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第三、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第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第五、使全班学士(包括学习最差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3.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

第五章 多极世界中的教育改革

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一份研究报告《学会生存》的发表,标志着一场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开始。

第一节 多极世界的形成及70年代的教育 一、世界政治经济多极格局的形成

毛泽东“三个世界”;美苏两个巨头;日本、欧洲的崛起;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论断。

二、美国70年代的教育

1.生计教育 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计教育法》。生计教育的推行是为了解决60年代美国普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之间不相适应的问题。

生计教育以学校为基础,但不限于学校。校外的生计教育有下列

3种模式:以雇主为基础的生计教育模式;以家庭为基础的生计教育模式似农村为基础的生计教育模式。

生计教育是一种教育的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生计教育固然有自己的目标,但是,目标的实现却要借助其他学科。

2.“回到基础”运动

“回到基础”运动是美国60年代后期的一种教育改革运动,并未系统地提出自己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公认的代表人物。

三、苏联70年代的教育

苏联70年代教育:完成了一件大事,颁布了一个决议。大事指,苏联在70年代末完成了普及完全中等教育;一个决议指,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于1977年12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教育学校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劳动训练的决议》

《1977年决议》很好地概括了苏联70年代教育的新趋势:根据新的形势,对普通教育学校的工作进行新的调整,主要表现在改善劳动训练,改善文化知识的教学,加强思想教育。

四、第三世界国家60、70年代的教育 1.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力资本理论

1979年诺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

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核心观点:人力资本理论事实上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实例:它不可能降格为一种单一的理论,只是作为标准资本理论在一些经济现象中的应用而存在;与此同时,它本身是更为全面的新古典研究框架中的一个分框架,因为,它只不过是标准的新古典概念在新古典经济学家以前没有考虑过的现象上的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包括:(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

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这一总结尽管并非无懈可击(譬如,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这一结论就值得商榷),但基本上给出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框架。

2.教育规划

3.60、7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国家增加教育的经费;第二,未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第三,注重发展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忽视初等教育;第四,不注重非正规教育。

第二节 在危机中学会生存和发展 一、繁荣中的危机 1.各国间发展的差距

2.生态危机 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环境危机

3.教育的危机 《世界教育危机:系统分析》孔布斯 1968 教育危机的本质是,教育体制与飞速变化的环境不相适应,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的这种不平衡将打破教育体制的结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打破社会结构。现象: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合本国实际,改革也没有跟上;发达国家自身存在着很大的“惰性”,没有意识别环境的巨大变化。

危机表现:日益过时的陈旧的课程内容与知识增长及学生现实需要之间的不平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不适应;教育与就业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协调和不平衡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严重的就业不平等;教育费用的增加与各国将资金用于教育的能力和愿望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

危机的原因:民众受教育的愿望越来越迫切;资源严重不足;教育体制固有的惰性;社会本身的惰性。

二、《学会生存》的建议 1.科学的人义主义教育目的

(1)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基础是科学训练和培养科学精神。 (2)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的使命是发展人性。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

(3)培养完善的人。完善的人乃是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和谐发展的人。 2.确认现代终身教育的概念

现代终身教育思想最早由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1965.12提出。学习化社会:第一,学校不再是唯一拥有教育特权的机构;第二,教育渗透在人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之中;第三、教育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本人。

3.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兼容 “扩大普通教育”旨在打破传统普通教育的局限性,要更多地注意使青年人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务,不断地发展他们的能力,以便跟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而避免使他们只限于某一项手艺或某一种专业的实践。 为使青年人在谋职时有较强的适应性以及在今后的职业生活中有适度的流动性,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加强其基础化和综合化。 第三节 80年代重点各异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优异:美国80年代的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