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地质现象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栖霞地质现象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b38b104551810a6f4248620

栖霞山地质资源丰富,地质遗迹众多,是我国最早开展地质工作的主要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东半部地质情况中南方类型的“模特儿”,被专家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教科书”,是著名的“栖霞灰岩”、“象山砂岩”、“南象运动”的创名地。历年来,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多次来到栖霞山进行考察研究,此处也成为大专院校地质、地理专业教学实习的重要场所。 一、地质遗迹 1、地层倒转

图片说明:下层的灰黑颜色的是栖霞灰岩,上层的颜色比较浅的则是五通砂岩,两者之间颜色有明显的区分,在形成时间上相差七千万年,而在五通砂岩和栖霞灰岩的断裂部位还有薄层的呈黑色的锰矿体。五通砂岩形成于至今约3.5亿年前,栖霞灰岩形成于约2.8亿年前,其分布应该是砂岩在下方,灰岩在砂岩的上面才对,但在这里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老的五通砂岩覆盖在新的栖霞灰岩上”形成的原因:宁镇山脉地区由于地壳结构不同而别具一格,它既表现了造山运动,又有大幅度基底褶皱的性质,表现了从石灰系至三叠系地层的广泛分布,具有分布如串珠式盆地的特征。由于地壳的运动,宁镇地区在两板块近南北方向挤压应力作用下,使古生代地层发生了轴向北东的强烈皱褶,从而致使地层发生断裂、错位、倒转,才看到了这一奇特的地质现象。

栖霞山的地学内涵非常丰富,有很多地质地貌已作为景点对外开放。比如说,景区内的天开岩、叠浪岩、青峰剑,以及前几年才发现的钟乳石景观等

2、天开岩

位于南京市栖霞山,俗名污西凹,一名唐公岩,峭壁如截,势若天开。一线天在天开岩西南200米,山石嶙峋,参差夹立。天开岩上有南唐徐铉、徐锴,北宋张稚圭及明清两代的题刻,基本上还相当清楚,有“醒石”、“迎贤石”、“天开岩”、“碧藓亭”等。

传说故事:在一次雷电交加的风雨之夜,随雷声巨响,电光闪处,岩石忽然自开,故名“天开岩”,裂缝处则成为“一线天”了。 形成原因:“一线天”是由断层形成的,其两侧的岩石有上下左右的位移。南京栖霞山千佛岭的天开岩,

便是因那里发生了一个平行移动的断层裂开的,在其两侧石壁上,至今仍可见有断层移动时相互摩擦的痕迹,真可谓鬼斧神工。

位于栖霞山枫岭和话山亭北侧,游人到此可见这里岩壁崎峭峥嵘,中通一线,悠境森沉,逝若天开。传说,古时一夜雷鸣电闪,随着一声巨响,电光闪处,岩体豁然南北分离,分开几条颇宽的裂缝,于是便有了“天开岩”和“一线天”著名景观。

:这里的岩石属于早二叠世时的所谓石灰岩,由于断层从这里经过,所以岩石错对时相对摩擦发生破碎,随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断层岩体便会骤然断开而成为今天鬼斧神工的山崖奇观。细观崖壁,可见许多名人题刻,有六朝人所书的“醒石“二字。“迎宾石”“天开崖““碧藓亭”等,南唐的徐锴、张稚圭也有题刻。

3、青锋剑

在白鹿泉遗址上,左侧道旁侧立一块灰色石灰岩山石,其上有一斜长的黑色燧石条纹,长1.2米,宽0.06米,宛若一把利剑镶嵌在上面,其石因此得名,称为“青锋剑石”,又称“剑石”。

传说故事:清乾隆皇帝驻跸栖霞行宫期间,一日漫游山中,闲赏山景。行至此处,微觉倦怠,便解下随身佩带的青锋剑,信手挂在岩壁上,闭目小憩。醒来后,青锋剑不翼而飞,而岩石上却留下了与原剑大小相同的剑影。乾隆皇帝转嗔为喜,遂赐名该石为“青锋剑”。

形成原因:栖霞山的岩层以浅海相含燧石结核的灰岩为主。在漫长的历史中,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石灰岩易风化,而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燧石则不易风化。燧石(剑的形状)颜色深黑,因而显现于石灰岩表面。

4、叠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