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与新启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黄河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与新启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b560c0603d8ce2f006623e6

黄河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与新启示

——第二届“黄河与河南”论坛黄河文化专题研讨会学术总结

作者:张新斌

2008年11月28日,第二届“黄河与河南”论坛,以黄河文化为专题的研讨会,经过一天的研讨,已圆满划上了句号。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80篇,其中的61篇以摘要形式进行了交流,16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河南黄河河务局局长牛玉国在大会作了《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推进“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主题报告。水利部水利文协李宗新、吴安民同志专程到会发言。可以说,这是黄河文化研究的一次盛会。

一、本次论坛的主要特点

1.省内与省外专家的互动。本次论坛的参加者大多为河南及河南河务局的研究者,但是也邀请了省外的代表性单位及作者参与论坛的研讨。如清华大学的马吉明教授,水利部水利文协的李宗新会长,水利部减灾中心的徐海亮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发中心的胡方博士,河海大学的姚明、王如高博士等。这些单位在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代表性,如陕西师大在历史地理,尤其是黄河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具有权威性。清华大学、河海大学则是水利工程研究方面的骨干单位。有这些骨干单位的前沿成果参与学术交流,对于进一步提升论坛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2.局内与系统研究成果的互动。本次论坛的主要作者,为工作在河南河务局一线的同志,涉及河南局的各个二级局,以及基层局,很多成果都是大家多年来的

切身体会与感受。但是,黄河是个大的系统,不仅自上游至下游,涉及若干相关单位与省份,也与其他流域的水利部门有更多的借鉴与联系。因此,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作者,如袁仲翔、林观海、胡志扬、侯全亮、王继和、薛华、刘红宾、刘伟、岳镇军等均提交了论文,尤其是胡一三先生也提交了黄河史研究的新成果,反映黄委会研究者参与的热情。山东河务局张光义、张春利等,水利部海委漳卫南局靳怀堾,均提交了相关成果,说明黄河文化研究,是联结河南黄河河务局与水利系统的纽带,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深入到这一研究之中。

3.业内与业外研究者的互动。经过两次论坛,在黄河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队伍。一方面是河务局内部的研究力量,大家实现了关注当代黄河的治理,到注意总结历代黄河治理经验的转变;由关注当代治黄技术的发展,到以人文角度研究黄河的转变。这对于提升业内队伍的整体水平,大有益处。另一方面,是省内各高校、科研单位从事黄河文化的研究力量。这支队伍,分散在郑州、洛阳、开封等地,以具有代表性的黄河文化研究会为主体,以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即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为骨干,形成了以河南省社科院为代表的社科研究机构;以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院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以河南博物院,以及洛阳、开封等地文博机构为代表的文物单位,三大研究队伍。今年,河南省社科院的程有为研究员等,出版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利史》;张新斌研究员等出版了《济水与河济文明》两部在学术界较有影响的专著,是我省黄河文化研究的最新代表性成果。因此,业内与业外的互动,对于黄河文化的研究,也是大有意义的。

4.人文学科与自然科技两大学科的互动。黄河研究,涉及人文与自然两大学科的推动。在以往的研究中,黄河研究多涉及水利、工程、地质、地理等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大家更多地是从现代科技的角度研究黄河,从人定胜天的角度去改造黄河。从本次论坛可以看出,人文黄河成为自然与人文两大学科关注黄河的切入点。大家从更宏观、更高地角度去认知黄河与黄河文化。作为治黄专家,黄河水利委员会原副总工程师胡一三教授,河南黄河河务局原局长王渭泾教授的成果,反映了黄河人从宏观角度认知黄河变迁与治理新规律的成果。而更多的人文学科

的专家,则从历史地理、古代历史、史前考古、水利专史、古代文学、文博遗产、经济社会等角度认识黄河、诠释黄河,并赋予黄河全新的意义。

5.宏观研究与专题研究的互动。宏观研究的成果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为河南黄河河务局局长牛玉国教授所作的《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推进“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主题报告。这个报告是当代黄河与历史黄河,工程黄河与人文黄河研究的最新成果。报告指出:黄河文化具有先导性、开放性、“多源一体”性三个特点。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黄河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标志,黄河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文化是推进黄河治理开发的智力源泉和精神动力。在以黄河文化建设为载体,努力实现河南黄河工程、经济、文化和生态“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的阐释中,提出了黄河正处在由害变利的转型期,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因此,一是要充分发挥黄河文化桥梁和纽带作用,把“黄河与河南论坛”打造成宣传黄河、建设黄河的一张名片,努力赢得全社会对河南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广泛支持。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河南黄河治理方略研究,发展好治河文化。三是要以规划为龙头、创新为动力、项目为载体,切实把文化建设落实到黄河工程建设中,发展好黄河工程文化。四是确保黄河防洪安全和供水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和水资源支撑,发展好黄河经济文化。五是要以建设生态黄河为目标和切入点,发展好黄河生态文化。六是要结合黄河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发展好黄河旅游文化。大家齐心协力,坚持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黄河文化,综合治理开发黄河,为让黄河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而努力奋斗。

在宏观研究方面,涉及水文化建设,大黄河与黄河大文化,黄河母亲、黄河与华夏文明的形成,黄河治乱与历代王朝的兴衰,黄河文明与黄河治理等。在微观方面,涉及黄河分支济水、河洛,及黄河诗歌、黄河号子等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代黄河治理,黄河与各地经济的发展等。可以说,涵盖了黄河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

二、本次论坛的主要收获

1. 黄河文明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在宏观研究方面,张放涛认为黄河之所以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关键是黄河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生命,黄河赋予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精神,黄河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美好家园,黄河造就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黄河造就了中华民族繁荣的经济。李玉洁认为文明如果以城市、金属、文字三项为标志的话,华夏文明最早在黄河流域形成,形成的时间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袁仲翔认为,“黄河宁,天下平”形象地揭示了黄河安宁与社会稳定规律性的关系,黄河治理与历代王朝兴衰有着关键联系。林观海、胡志扬认为,黄河流域的西安、洛阳、开封、郑州、安阳五大古都的由来与发展,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微观研究方面,张纯成认为黄河文明中心在周至北宋不断转移,与气候有关。气候温暖时,中心转移到中游;气候寒冷时,则中心向中下游转移。轩辕彦、徐海亮认为,大禹治水反映了统一国家的存在。治水的成功,也是华夏文明进程的必然。靳怀堾认为,大禹治水包括凿山导水、播九河、尽力乎沟洫,大禹治水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诞生了许多科技发明与创造。徐金星认为,洛阳为“天下之中”,史前文化传承有序,最早进入文明时代,为“王者之里”与大中原的核心部位,也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王星光认为,黄河郑州段的特点为悬河头、华北轴、百川口、万古流。郑州商都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重要的作用,在黄河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 黄河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进展。在综合研究方面,张新斌认为大黄河包含了变迁多次的古今黄河,也包括了与黄河水系关系密切的济、淮、海水系。黄河大文化,则应包括以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北京五大古都为代表的黄河大文化。赵俊娥、岳利萍认为黄河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也有古代与现代之分。其内涵可分为载体文化、行为方式、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饶志国则从历史的角度,充分揭示了黄河文化的历史演变和作用并展望其前景。张光义、张春利等认为黄河文化的功能有引导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熏陶功能、传播功能。其特点为宏观与微观的统一,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流域性与区域性的统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黄河文化的内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