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试卷】浙江省乐清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期末试卷】浙江省乐清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b702bf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d5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C(A纡尊降贵yū 答案B商埠bù D鬈发quán)

2.B(A树立——竖立 C奇遇叠出——奇遇迭出 D塑相——塑像)

3.B (A洞见,很清楚地见到。B孰不知,谁不知道,往往用于反问句,表示谁都知道;此处应该用“殊不知”,表示竟然不知道。C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 D悬而不决,一直拖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

4.D (A句式杂糅,“的主要目的”和“为了”保留其一; B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对骆家辉相对陌生”应该改成“骆家辉对中美之间有关军费……问题相对陌生”; C搭配不当,“融入”和“叙述”“处理”不能搭配,应该在“天马行空”前加上“采用”,在“处理”后加上“方式”。)

5. C(题干中给出的最后一句提到汉印,所以与之相邻的应是3;由45两句中“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很熟悉”可知这两句应为相邻句,顺序为54;再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即可确定答案。)

6参考答案:①营造了宁静、和谐的氛围;②与下文混乱的事态、破败的废墟形成鲜明的对比;③为小鸟飞走后,老公务员感到忧郁、烦躁、无聊而最终辞职作铺垫。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

7参考答案:①他每天喜欢谛听小鸟的歌声,说明他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②四十年如一日地工作,从不迟到,可见他是个工作认真严谨的人;③他习惯模式化的生活,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说明他是个固执古板的人。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回答“脾气暴躁” “懦弱” “念旧”,均不得分。因为答“脾气暴躁” “懦弱”“念旧”,只是答出了其性格固执古板特点的浅层表现。正是因其固执古板的特点,他才会因一只小鸟的飞走听不到鸟叫而“脾气暴躁”,才会压抑内心的委屈而显得“懦弱”,才会在多年后还回来长时间地观察他工作了四十多年的破败的大楼,显得很“念旧”。所以答“脾气暴躁” “懦弱”“念旧”均不得分。

8参考答案:①小鸟飞走以后,老公务员离职,导致单位里的相关工作人员因工作失误相继离职,既而因各部门的工作流于表面而导致房屋因没有及时检修而坍塌。②体现了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特点;③情节设计环环相扣,吸引了读者眼球,使小说产生戏剧化的效果;④形象地放大了小鸟离开后产生的混乱及严重后果,引发深思。评分标准:概括情节1分,答出效果一点得1分。

9.参考答案:①小说结尾再次提及老公务员和小鸟,在结构上首尾呼应;②老公务员和小鸟再次出现,但昔日宁静和谐的院子如今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给人一种今非昔比的强烈反差(对比)之感;③小鸟“唱着歌”,传达出一种欢乐之感,与“废墟”的落寞之感也形成了对比与反差,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④强调“看门的仿佛还能认出他”说明一切巨大改变只是发生在短时间内,强调“很小的鸟儿”,寓意着一个小小的改变竟然带来了如此严重的后果,从而产生极大的震撼。评分标准:答出第一点得1分,答出第二点或第三点得2分,答出第四点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 10. D (应为“承担职责”)

11 A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 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D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12 C (“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错,应为“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邪者往往取胜”。) 13. 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 14. ⑴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这就是方正的人了。(本、情、斯各1分。)

⑵有人说:“大贤人、大奸佞这两种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或、佞、其实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有一个方正的人,有十个奸邪的人,怎么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呢?回答道:“考察他的实质就是了。有人说:“某人是个方正的人。”一定要考察他,如果那人的言论行动果然是方正的,还要说不会是表面现象?一定还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也是方正的,这就是方正的人了。有人说:“某人是个奸邪的人。”一定也要考察他,如果那人的言论和行动果然奸邪,也还要说会不会是表面现象如此呢?也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用心果真是奸邪的,这就是奸邪的人了。

或许只到这一步还不够。怎么说还不够呢?我是指的任用和责成。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根据国家的情况考察,看到确实还没有治理好,为什么不任用他去补救那些还没有治理好的地方呢?奸邪的人说:“国家已经治理得很好了。”那么就得想一想,我们的国家恐怕还没有治理好。方正的人说:“用这些办法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看出他的办法确实可以治理好国家,为什么不用他的办法呢?奸邪的人说;“他的办法不可用。”那么就得想一想:我考察过,是可以用的,一定要等待他实施的结果再评议他的成效。如果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妨害就行赏,有了妨害就怪罪,没有等到她施行的结果而去评议其成效,赏与罚就都没有依据。不随便更改当初的决定,任用和责成的方法就是如此。这样,方正的人便能完全推行他的措施,奸邪的人便不可能暗中让他的挑拨离间得逞。在决策上要连续稳定,在信任使用上既不轻率,也不受人蒙蔽,发号施令要前后一致,赏罚要分明,那么治理好国家,便差不多可以实现了。考察他的实质,就是指的这些。

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奇怪呢?不善于这样去考察罢了。方正的人说:“国家还没有治理好。”奸邪的人却说:“已经治理好了。”奸邪的人战胜方正的人,十回常常有八九回。用国家的实际情况去考察谁是谁非呢,自己却没有作过。采用了方正的人的措施,奸邪的人说“可以放弃”,于是便一定要放弃。用先王的大道、人民的愿望去考察那措施是否对,等他施行有了结果再评议是否有成效,然后对方正的人实行赏或者罚呢,自己也没有这样作,对于谁是谁非、用与不用,随意决定而已。就这样,所以方正的人不能将他的治国措施推行到底,奸邪的人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搞挑拨离间,决策无法确定,在信任使用上轻率而容易受蒙蔽,号令不统一,赏罚不分明,想求国家得到治理,怕就差得远了。方正的和奸邪的两者都得到重用,有朝一日如果败了事,谁又负主要责任呢?

有人说:“大贤人、大奸佞这两种人,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我回答道:你所说的不能考察到他的实质,是不是认为大贤人的贤,大奸佞的佞,或许连一点儿迹象都不表露呢?我本来就说过,如果没有一点儿迹象,那么从哪里去了解他呢?那就一定要弄清他的真实用心,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弄清真实用心,这也就是考察他的实质,哪有不可以的呢?要知道既不追踪他的表面现象,又不愿弄清他的真实用心,而想了解那人是贤人还是奸佞,岂不是办不到吗?然而你所说的,无非是厌恶他的表现难于知道罢了。而我说的这一点。就是以他的真实用心去了解他,这个意思能够改变的恐怕很少。

15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

16.(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