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要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心理学导论要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b7116e8b7360b4c2f3f6479

大于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3、掩蔽音强度提高时,作用也增加,覆盖范围也增大。 3、听觉的生理机制

声波传递:经由耳廓和外耳道,将声波传进来,引起三块听小骨的机械运动(生理性传递),引起耳蜗液的震动。

感觉机制(换能):液体的振动引起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上的毛细胞的震动,产生动作电位实现换能。

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听神经—脑干髓质—内侧膝状体—大脑皮层 4、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也叫电话理论。是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 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结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如果声音刺激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该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赫尔霍姆茨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反之,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人的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映不同频率的声音。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振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认为20世纪40年代,生理学家冯?贝克亚西提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步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音频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 认为:当声音低于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的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惟一基础。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四)其它感觉

皮肤感觉(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触压觉:触觉(轻微变形)压觉(明显变形)振动觉和痒觉,感受器是神经末梢包括(迈斯纳触觉小体,毛囊神经末梢,环层小体)。面

部对压力最敏感,两点阈限手指最敏感,定位最准确在指间和舌尖。 温度觉:皮肤表面温度叫生理零度,温觉(40°更敏感,感受器是罗弗尼氏小体),冷觉(15°最敏感,感受器是克劳斯式球) 痛觉:(感受器是皮肤下各层的自由神经末梢)

嗅觉:由有气味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的嗅细胞中引起的。

味觉: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引起的。舌尖:甜,舌中:咸,两侧:酸,舌后根:苦。

内部感觉:有机体内部状态和变化的感觉(动觉,平衡机和内脏感觉) 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位置,运动和肌肉的紧张程度,感受器分别是,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平衡觉:由人体做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引起的,感受器是,前庭和半规管

内脏感觉:内脏作用于脏器壁产生的,是缺乏准确定位的“黑暗感觉”。 后记

感觉这一章是心理学导论当中算是最长的一张了,考点很多特别是相关现象和理论,其中视觉的生理机制和听觉理论比较繁琐。大部分内容,我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一下,一般能把选择题对付过去,理论我基本上和书上一样,这个答大题要用专业的话比较好。要认真理解。不过背起来应该还是比较顺利的。

五、知觉(一般是三个单选或一个简答)

要点:四大特性+七种知觉(包括错觉)+一大理论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对事物整体的认识。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存在(格式塔)。

知觉有三个作用:觉察(发现存在,但不知道是什么),分辨(与其他事物区分开),确认(依据知识经验,确定知觉到的对象) 2、知觉的组织原则(知觉为图形,或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要结合彭书P144页或梁书P165页的图形来理解】 1、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容易知觉为图形) 2、相似性(相似的成分容易知觉为图形) 3、对称性(对称的部分容易知觉为图形)、

4、良好连续(空间上具有连续性的部分容易知觉为图形) 5、共同命运(某些部分按照相同的方向变化和运动时容易知觉为图形)

6、封闭(封闭的线段容易知觉为图形) 7、线条朝向(方向相同的容易知觉为图形) 8、简单性(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知觉为图形)

这种图像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信息,而且还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间的联系和关系

(启动现象:前面呈现的词如果与后面呈现的词有关系的话,那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