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如何营养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别人如何营养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b73c03f0b4c2e3f57276370

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中国人饮食四大误区

近年来,中国人开始吃得越来越讲究,但是饭桌上菜肴的日益丰盛却难以掩盖中国人在饮食习俗与结构上的一些问题。

误区一:天天大鱼大肉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肉、禽、鱼、奶、蛋等动物性食物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人饭桌上。由于这类食品在以前曾经极度短缺,很多中国人认为只有天天大鱼大肉才算过上了好的生活。人们这种过分注重动物性食物的饮食结构,将会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与我们现在相同的问题,肥胖症、心血管疾病等病症爆发率激增,迫使人们开始注重饮食搭配合理,经过几十年努力,西方国家的这种“富贵病”情况才稍稍有所好转。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脂肪能量占食品中总能量的比率应该在35%以下,因此人们应以谷类食物为膳食主体,合理搭配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和各种豆制品,避免出现类似西方国家“富贵病”泛滥的情况。

误区二:只重口味,忽视营养

中国人吃饭注重口味,尤其喜欢用煎、炒、炸等方式烹制食品,但是葛教授提醒人们,从营养学角度来讲,采用蒸、煮这样的烹饪方法要远远好过煎、炒、炸等方式。烟熏、油炸、火烤的食物相对来说不容易消化,而且在烹制过程中还会在高温下发生裂变,形成一些有害物质,其中就包括很多的致癌物。

建议尽量采用蒸、煮等低温烹调方式确保食物的营养。

偏好重口味也是中国人在饮食中的一大问题。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人每天食盐摄入量达到8~20g,而高盐饮食是造成高血压的重大隐患,因此从健康角度考虑,成人每天摄盐量不宜超过5g。葛教授强调,为了身体健康,人们在追求口味的同时也要注重营养,口味尽量清淡一些。

误区三:崇尚吃野味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还有一种是崇尚吃山珍海味、珍禽异兽。从山里的果子狸、蛇、狍子,到海里的鲍鱼、鱼翅、龙虾,乃至草丛中的蚂蝗、蝎子等,都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餐。其实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吃野味吃出怪病、造成健康受损的实例。据统计,灵长类动物、有蹄类动物、兔形目动物、鸟类等多种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但人们出于虚荣心或好奇还是愿意一掷千金。不少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去卫生条件好的酒楼就不会有事。但因法律的禁止,餐桌上的每一盘珍稀野生动物,都未经严格的卫生检疫。

一旦吃了有病的动物,健康受损就在所难免。

8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高于人工饲养动物的营养价值这一说法是不确切的,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家至今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含有任何其它动物性食品不能取代的东西。

误区四:吃什么补什么

由于缺乏科学的营养知识,人们形成了很多错误的饮食观念。比如说很多人都认为“吃什么补什么”,还有的认为自己喜欢吃什么就是说明身体缺什么,这些观点都是缺乏科学根据的。中医确实有“以行补形”的理论,但往往被没有科学知识的人和别有用心的商家曲解了。一些动物的确有本能的调节能力,能根据需要摄取食物,但是人的身体里根本没有这种调节机制,全凭个人喜好来选择食物,那营养平衡就无从谈起。

合理营养是人类获得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平衡的膳食是合理营养的前题。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对营养知识的了解,从而破除饮食中的误区,摒弃不良的饮食习俗。

四、国人营养现况

中国营养学会的有关专家公布了中国人群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并对人们如何补充营养素提出了建议。

最近的一次全国营养调查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营养过剩或不平衡所致的慢性疾病在增多,中国人群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和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

其中,中国人群最严重缺乏的营养素有维生素A、B2和钙,普遍缺乏的有维生素B1、B6和C等,此外,儿童缺锌、妇女缺铁,中老年人缺乏维生素C更为严重。

我国5岁儿童体重不足检出率为10%~20%左右,生长迟缓检出率为35%,铁、碘、维生素A、D缺乏等造成的营养性疾病也较多。这种状况将影响儿童的健康和智力发育。

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元素。营养专家指出,保持营养均衡,合理膳食最为重要,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是有益的,但不能盲目补充,单一补充某一种也是不科学的,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素补充。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食品生产以及人们的营养与健康有了较大的改善。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均热能日摄入量2328kcal,已基本满足人体活动的需要。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因营养问题所致的慢性疾病也逐渐增多,且此类慢性疾病已成为人们丧失劳动能

9

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天约有15000余人死于慢性病,已占全部死亡的70%以上,而且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

由营养问题带来的慢性疾病,并非都源于人们的食物与营养缺乏,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营养知识不足,在日常饮食中营养过剩或营养不均衡,这由以下资料可得到说明:1982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组织27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卫生防疫站对24万人进行营养调查,结果显示平均热量摄入量已达标准供给量,但蛋白质摄取量仅66.8克,在标准供给量的低限,尤其是营养状况很不平衡,例如:高原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居民的热量、蛋白质、钙、维生素A和D的摄取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更加严重的是正处生长发育阶段中的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儿童在上述几种营养素摄取量上严重不足。

1990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完成的对全国六省一市共237个市、县,8629户城市住户及11840农村住户的调查统计表明,城市居民蛋白质摄入量平均都在70g,仍为标准供给量的低限,而脂肪热量百分比从1982年的27%上升到1989年的30%,已达临界(WHO推荐膳食脂肪不超过总热量15%~30%)。农村居民蛋白质摄入量普遍低于RDA(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的最低要求,且多为谷类蛋白质,优质蛋白质摄入量低。中国城市和农村营养状况不平衡的现象仍十分明显。

1992年进行的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蛋白质摄取量只有RDA的85.9%。并不理想,尚应提高;维生素A、核黄素(维生素B2)的摄取量都不足,是我国人民营养状况的老大难问题;钙、锌、硒等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摄取都低于供给量标准,我国儿童佝偻病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等都与钙缺乏有关。据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对22个省市11万婴幼儿的调查,佝偻病的发病率占32%以上,其中有些省市占50%以上;铁的摄取量虽然已占RDA的176.5%,但多为植物性铁,吸收率只有5%,妇女及儿童的铁缺乏与缺铁性贫血状况仍较严重。

1992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中国儿童情况抽样调查表明,我国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检出率为10%~20%。生长迟缓检出率平均为35%,个别贫困地区高达50%以上,即全国约有2160万儿童体重不足和4200万儿童生长迟缓。另外,儿童中铁、碘、维生素A、D缺乏等造成的营养性疾病也较多。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智力的发育,甚至导致儿童死亡率的升高。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关于维生素和儿童成长情况的调查发现,受测儿童中有18%缺乏维生素C。我国儿童肥胖率的增长,特别是城市地区令人关注。收入的增加导致肉类、糖和脂肪类食品的进食量增加。据1997年8月3日《星期天时报》(Sunday Times)报导,每一年有10%的7岁以下的城市儿童被界定为肥胖。

10

饮食营养的教育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据1997年9月27日《中国商业》(Bu stness China)报导,中国的在校学生中,33%的男生与44%的女士营养不良。问题并不是缺乏食物,而是忽略了正确的饮食习惯。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与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营养学教授Barry Popkin合作,对中国人的收入与食物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在低收入家庭,收入的增加明显导致肉类、糖和脂肪的进食量明显增多;在高收入家庭中,收入的增加对饮食选择的影响就不是那么明显,实际上脂肪的进食量反而减少。

高收入家庭进食的米饭、面粉、谷物和淀粉类的食物比低收入家庭少。 有趣的是,高收入家庭每天摄取的总热量比低收入家庭少,但由脂肪中摄取的热量比例却较高。像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消费者会食用营养食品以求达到良好的健康,但他们却忽略了对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的其它一些习惯。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30%的被访者利用“天然食品”、“草本疗法”、“体重控制食品”或“保健食品”。 只有25%的人经常运动(13%的人不运动)。 15%的人抽烟。

1997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这一计划的目标就是通过保障食物供给,落实适宜的干预措施,减少饥饿和食物不足,降低热能—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预防、控制和消除微量营养素缺乏症;通过正确引导食物消费,优化膳食模式,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预防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疾病。由此可见,营养问题正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中国人十大营养问题 肥胖问题居于榜首

中国人存在哪些营养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大众医学》杂志对一百名营养学家进行的一项营养问题调查结果作出了回答:国人存在十大营养问题,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是重要原因,而肥胖被则被列在十大营养问题之首。

调查归纳出国人存在的十大营养问题包括:肥胖、营养与心脑血管病、营养与糖尿病、营养与高脂血症、热量过剩、缺铁、中小学生的营养问题、缺钙、营养与肿瘤、膳食纤维不足。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