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发展战略】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b7612c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a1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何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2月04日

正当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春佳节的时候,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

在3日举行的开班式上,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并强调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

在当前形势下,中央为何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在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央及时作出了重要判断,使我国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如今时过一年,中央又清醒地看到,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的问题迫切需要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明确提出,当时提出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几年当我们正在努力进行这些“转变”时,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这个问题到了非“转变”不可的程度。要看到,那种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方式,那种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方式,已难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是“四个必然的要求”,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这次胡锦涛同志还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了8点意见,分别就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所涉领域之多、努力的方向之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并尽快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上,也要发扬这种“只争朝夕”的精神。当然,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但方向已经明确、目标已经指出,我们就当奋勇向前,尽快夺得实效。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 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最佳答案 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表述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是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目前这种经济增长,已经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威胁。

(一)经济社会情况

1、能源消耗过高,资源效率低下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我国的稀缺资源极不经济地被耗费。根据新公布的普查结果,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略有下降,但这并未改变当前我国能耗过高、资源效率低的总体现状。我国2004年调整后的GDP占世界的份额只有4.4%,而当年我国消费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却分别占全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40%。〔5〕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资源约束矛盾将更加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2、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速

在我国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据有关方面报告,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5.8亿吨上升到2000年的8.16亿吨;日污水排放量在1.3亿吨左右,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1.5万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达1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场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原2.5万公顷;北方河流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30%—40%),其中黄河、淮河、辽河达60%,海河达90%。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华北平原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6〕。据世界银行1997年统计,我国仅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就相当于GDP的3%—8%。〔7〕

3、重化工业发展,就业难度加大

我国农村有超过1.5亿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镇非农业中就业,城镇每年还有1500万以上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因此,增加就业是关系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由于集中力量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大企业,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大量占用

耕地,每年增加成千上万失地农民。“近几年我国每年建设占用耕地250万亩到300万亩,如果按人均一亩地摊算,就意味着每年大致有250万到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8〕所谓“失地农民”有相当数量的增加,这对于缩小城乡和贫富差别、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效率产生了消极影响。

? 为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09-10-09 10:33:45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我国内蒙古西南部的鄂尔多斯,曾经是“老、少、边、贫”的典型地区,风大沙多,干旱少雨,沟壑纵横,现如今却是一个工业大市、绿色大市、畜牧业大市和文化大市。2007年该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万美元,城镇化率达到61%以上,植被覆盖率达到75%以上,在中国社科院2008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一、效益竞争力名列第三。鄂尔多斯已成为塞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鄂尔多斯发生巨变的奥秘,就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好字优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和生态良好的多赢局面。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好字优先

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深化了对于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与转变。

“坚持好字优先”提出的过程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2007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高度,全面阐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

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好字优先,有着很强的现实性。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增长9.7%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资源环境生态代价过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好字优先,推动科学发展。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衡量经济发展的状况,一个指标是速度即增长率,另一个指标是质量和效益。速度是显性的,质量和效益则是内在的。把“好”放在“快”前,就是要在“好”中求“快”,把质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显著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又要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积极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加强农业基础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但我国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科技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继续存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已从2003年的3.23∶1,扩大到2007年的3.32∶1。这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好字优先,就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新世纪以来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业发展

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先后发布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7年,东部地区江苏省的生产总值从8554亿元增加到25560亿元,西部地区青海省从264亿元增加到760亿元。虽然东部、西部的发展都很快,但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努力提高不同区域经济总量的同时,不断提高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

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当前,我国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依然过高,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居世界前列。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26万亿美元,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同期我国消费石油、原煤、粗钢、水泥和氧化铝分别约为世界消费总量的7.8%、39.6%、31.8%、47.7%和24.4%。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坚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