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课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灯谜课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b7ce908cf84b9d528ea7aa2

解析:谜面取陆游的《示儿》诗句,上句为“王师北定中原日”。扣合“宁夏日报”,别意为:“宁靖华夏之日,报给我知道”。 此为承上法成谜。

例26、打起黄莺儿(字一):蹄

解析:谜面取自唐金昌绪的《春怨》,其下句为“莫叫枝上啼”。 谜底拆成“止啼”,扣合谜面。 此为启下法成谜。

例27、便纵有千种风情(4字文学名词一):七言绝句

解析:谜面出自柳永的《雨霖铃》,下句是“更与何人说”。柳永,排行老七,人称柳七。

从上下句的意思中可以联想到,即便是有千种风情,柳七又能和谁去说呢,故而扣底。

十、因果法。

是指谜面将某种已经实现的事情提出来,谜底则按照特定条件进行由特殊到一般的分析和推断,找出原因,得出结论的一种谜法。 此法具体又分为以下三种谜法:

1、说明因果法。是根据谜面部分为已经肯定的结论,由谜底来说明其原因的一种因果法。

例28、都为乐极才生悲(书名一)啼笑因缘

解析:谜面文意为:“都是因为高兴致极,所以才产生悲伤”,是肯定性的结论,谜底则对谜面上的这一结果作以原因上的说明:“啼(悲伤),是由于笑(乐)的缘故”。

2、推论因果法。是将大概念放在谜面部分,并作为一种结论提出来,根据这个结论去分析各种条件和因素,推断出谜底部分小概念的理由,并要符合谜面的结论的一种因果法。

例29、固体、气体、液体、(3字饮料名一)冰汽水

解析:谜面以物质的三种形态列示,其概念均大于谜底的冰汽水三种物质,通过对固体、气体、液体三者的性能关系的分析,可在谜目限定域内推导出“冰汽水”的理由,从而相扣合。

3、假定因果法。此法是依据有些事物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假定按照事物通常的情况,很可能出现另一种结局,则依此推断谜底的一种因果法。例30、东风不与周郎便(成语一)操必胜权

解析:谜面出自杜牧的《赤壁》。赤壁之战,曹操兵强马壮,实力雄厚,如果诸葛亮借不到东风,周瑜便无法火烧赤壁,那么曹操必战胜孙权。

十一、十二法?遗失了?

十三、运典法。

是指根据史实、典故、神话传说、古典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等作为谜面,并依据上述典故或史实等联想扣合谜底的一种谜法。

例37、司马受困上方谷,程婴匿孤潜盂山(成语一)围魏救赵

解析:谜面前一句取《三国演义》第103回故事,诸葛亮在上方谷预设柴草、地雷,围住魏军统帅司马懿,所以扣“围魏”;后一句取自《列国演义》第57回故事,晋屠岸贾欲杀赵朔之子赵武,赵氏门客程婴舍弃亲生儿子,以偷梁换柱之术,救出赵氏孤儿,故扣“救赵”。

例38、孟起虽勇,当与翼德争先,未若君之绝伦(《水浒传》诨名一、人名四)美髯公、索超、孔明、宣赞、关胜

解析:谜面取自《三国演义》第54回故事,刘备在西川收降马超,关羽闻知便遣人传话,要入川与马超比武,一决高下。诸葛亮知道后,专门写信安抚关羽,给他戴高帽子。谜面是信中的几句奉承话,谜底十一字,浓缩了一大段故事,把关羽的骄矜,孔明的知人,刻画得栩栩如生。

例39、陆秀夫负帝蹈海,杜十娘怀宝投江(七字俗语一)背着抱着一般沉

解析:谜面上下二句,分别讲了两个故事。上句讲的是公元1279年元军攻破广东的?山,南宋大臣陆秀夫背着8岁的皇帝赵?投海而死;下句出自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故事,讲的是风尘女子杜十娘为爱情弃妓从良,结果所爱的人李甲背弃爱情,把十娘卖与商人孙富。十娘悲愤满怀,怀抱着多年积下的珠宝投江而死。谜底抓住两个故事的主人公,一背一抱,同投海江的情节,扣合得天衣无缝。

十四、谜面叫入法。

又称补明法,是指将谜底中某个字或词联想为另一个人名、事物或其他词汇时,尚缺少一个或几个字或字素,在谋面时予以补足,从而使面底相互扣合的一种谜法。?例40、更加便利(9画字一)俐?解析:谜面别解作“‘更’字加入后就成为‘便利’了”。谜底的“俐”字,要变成“便利”二字,缺少“更”字,而在谜面用“更加”予以补明完整。

例41、朋来应道是梅溪(《聊斋志异》篇目一)王十

解析:谜面的“梅溪”是宋代龙图阁大学士王十朋的别号,也称梅溪先生。 将谜底联想作“王十朋”,尚缺一“朋”字,由谜面的“朋来”二字补足完整,从而扣合谜底。

例42、应手得心抚迟迟(首都一)安曼

解析:谜面别解作,若得一“手(扌)”则为“按”,其意为“抚”;若得放上一个“心(忄)”,则变作“慢”,其意为“迟缓”。这是将“安曼”看作为“按抚”但缺少“扌”和“忄”,而在谜面上加以补明的谜例。

十五、谜面叫出法。

又称消脱法,是指将谜底联想为另一人名、事物或其他词汇时,尚缺少某一或几个字或字素,在谜面句中除表明这一人物、事物等词外,同时将缺少的字或字素用抱衬语示意已经去掉,从而使面底相互扣合的一种谜法。

例43、诗仙绝代(9画字一)柏?解析:“诗仙”指李白,“绝代”别解作无子,即“李白”去掉“子”字,就成了“柏”字了。 例44、闯王自尽(宋代画家一)李成

解析:此谜将“李成”联想作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尚缺少“自”字,因此在谜面中以“闯王”借代“李自成”,并由“自尽”示意“自”字去掉,从而得到谜底为“李成”。传说李自成兵败后自杀,此谜依此传说布面,不是自造典实。

例45、名花何必言其晚(《聊斋志异》篇目一)香玉?解析:“名花”提示底是一种有名的花;“何必言其晚”,别解作“不要这个花名中的‘晚’字”。从而联想到“晚香玉”这个花名,再去掉“晚”字,故而底是“香玉”。

十六、谜底叫出法。

是指将谜面字词联想为另一字、人名、事物或其他词汇时,尚感多余某些字或字素,而在谜底用带有减损类的字词示意去掉多余的字或字素,从而使面底相互扣合的一种谜法。

例46、做(苏轼诗一句)故抛人别处

解析:谜面的“做”字可拆成“人、故”,如果要成为“故”字,就必须把“人”抛掉,所以扣底“故抛人别处”?。

例47、仃(辛弃疾词二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解析:此谜是将谜面上的“仃”字看作是“人、灯”,但多了“火”字,故谜底以“灯火阑珊处”提示叫出灯中的火,从而扣底。?

例48、发家(10字俗语一)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解析:此谜是把“发家”联想成“泼、嫁”,但多“氵”和“女”,故在谜底中以“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明确地叫出“氵”和“女”,从而扣底。

十七、谜底叫入法。 是指将谜面的字或词联想成另一字、人名、事物或其他词汇时,尚缺少某些字或字素,由谜底加入所缺的字或字素,从而使面底相互扣的一种谜法。

此法的谜底多半带有生、存、共、来、增、加等示意词。谜底叫入法与谜面叫入法正好相反,谜面叫入法是在谜面上补足,谜底叫入法是在谜底中加以假设说明可能的结果。

例49、旦(星座名一)牵牛星?解析:“旦”与“牛”组合为“星”字,由“牵”字示意加合在一起。

例50、八十五(电影名一)月到中秋

解析:此谜把面句联想成“八月十五”,中秋,但缺少“月”,考虑底可能带有“月”字。顺此思路在电影名中找到“月到中秋”。此谜是先将谜底断读为“月到/中秋”,由“月到”递补谜面成“八月十五”,正是中秋。

例51、虽(五唐一)挽弓当挽强?解析:此谜是将“虽”字联想为“强”字,但缺少“弓”字,故而在谜底中,以“挽弓”叫入“弓”字,从而扣合谜底。

十八、抵消法。

是指用衍消词掺合于谜面或谜底中,让其自行抵消一部分字或词后,将所余的部分加以组合,使面底相互扣合的一种谜法。此法包括谜面抵消法和谜底抵消法两种谜法。

例52、多劳多得,少劳少得(8画字一)罗

解析:谜面是我国一种分配制度。谜面别解作“多劳多得,去掉劳和得”,这样面文经抵消后余为“多多”,即由四个“夕”字组成一个“罗”字。

例53、“梅香,泡茶”。“晓得,去泡哉!”(《千家诗》一句)春到人间草木知

解析:谜面的前一个“泡”字被“去泡哉”消去,“梅香”别解为“春天来到”,“茶”字拆开扣“人间草木”,“晓”意为“知”,组合成“春到人间草木知”。

例54、呱呱叫(普陀山景点三)蛤蟆石、鼓石、不二石

解析:“呱呱叫”,会意为蛤蟆的叫声,底由“不二石”明确叫去“蛤蟆石、鼓石”中的两个“石”字,余底为“蛤蟆鼓”,切扣谜面。

十九、补漏法。

是指谜面所选用成句却故意漏缺一字或数字,由谜底加以补充,从而使面底相互扣合的一种谜法。猜此类谜应从面上所漏掉的字着眼,会同谜面上的其他文意,并给漏掉的字配上否定词,才有可能猜中谜底。 补漏法一般分以下两种情形:

1、谜面借用某种有规律的词语,故意漏掉一字或数字,由谜底指出其所漏的是什么字。

例55、红黄蓝白(17画字一):黜

解析:“红黄蓝白黑”是五种颜色,谜面所列漏掉了“黑”,故由底字“黜”补足。

例56、生旦丑末(5字俗语一):眼不见为净?解析:谜面所列的是戏剧角色“生旦净末丑”,但缺少“净”角,底句则由“眼不见”补述完整。

2、谜面是摘取成句,脱漏一字或数字,但仍保持文意通顺,由谜底指出所缺的字,并予以补足。

例57、齐人有一妻(《西厢记》一句)如何妾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