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会计学基础》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经济学与会计学基础》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b9712785901020207409cab

2013年上海电机学院“专升本”考试大纲汇总

《经济学与会计学基础》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200分。

“微观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概要

选用教材:《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部分)吴志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第四版) 高鸿业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7年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包括经济、金融、财政、管理及其相关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知识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专升本学生开设。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例如单个家庭、单个企业、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它试图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了解其最新发展;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二、考试目的和要求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试目的在于测试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了解考生是否具备初步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现象,解决市场经济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养和潜质。

三、考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试,要求考生:

1.掌握微观经济学所涉及的基本思想、基本学说、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要在理解其原理、方法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把握其内容,理解其内涵。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全面系统地学习该课程,并有目的地深入学习一些重点章节。

2.把了解经济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把经济理论学说的逻辑分析和经济实践分析结合起来。考生应当了解各种经济理论的适用条件、掌握原理的内容、理解原理的运用。

1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来理解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应注意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研究,以期得到一些启发,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一章 微观经济学导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及其解决的问题,熟悉经济学基本概念,了解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节 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一对永恒的矛盾:即,人类社会欲望的无限性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就产生于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这对矛盾。 1、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欲望是人们感觉缺乏与追求满足的愿望与动机。欲望最大的特点是无限性。根据各种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欲望进行划分。根据经济学家马斯洛对欲望的划分,欲望分为5个层次。

2、社会资源及其有限性

1) 社会资源的种类: 自然资源:土地等

资本资源:机器设备等 人力资源:劳动和企业家才能

2)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源能够提供的

物品是有限的。 经济学把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分为两类:自由取用物品和经济物品。 3、社会资源的稀缺性

含义:是指相对于人类的欲望而言,所有的物品与劳务存在的局限性。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只要有人类就会有稀缺性。经济学就产生于客观存在的稀缺性。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经济地利用社会资源以最大地满足人类需要的社会科学。 2.、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多少)?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3、生产可能性曲线

2

1)含义;是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资源和技术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各种可能的组合

2)举例:假设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使用全部生产要素生产两种产品机器人和匹萨,画出该经济社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4、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曲线上的点表示:一个经济社会想多生产一种产品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机会成本概念的引出。

机会成本的概念: 是指把一定资源用于某一特定用途时所牺牲的其他用途的最大收益或代价。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包含的内容很广,就经济学基本原理来讲,经济学体系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组成。

一、微观经济学 1、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其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2、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又称为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产品市场:1、市场的需求——消费者行为理论

2、市场的供给——生产者行为理论 3、产品市场的均衡——产品价格的决定 生产要素市场:1、市场的需求——边际生产率理论

2、市场的供给——效用最大化

3、要素市场的均衡——要素价格的决定 (工资、利息、地租的决定)

二、 宏观经济学 1、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经济活动的总体运行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如何决定。

2、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通过对总体经济问题及其经济总量的研究,来分析国民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决定、就业与物价水平、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3

其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为中心来研究一国经济资源的利用现状是怎样影响着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用什么手段来改善经济资源的利用,实现潜在的国民收入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第三节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地分析问题的方法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和手段,根据所研究的目的和条件不同,经济学采用的分析方法也不同,如:微观分析(个量分析)、宏观分析(总量分析),实证分析、规范分析等等。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

1)实证分析是对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进行客观的揭示,目的在于分析经济过程本身,主要回答经济过程“是什么”?经济事务的现状如何?有几种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如果选择了某种方案,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2)实证分析的特点:客观性,不以任何价值判断为基础。 2、规范分析

1)规范分析的定义: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对经济现象的因果关系作出好与坏、有益还是有害的评价,主要回答经济过程“应该是什么”?对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来说,要回答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如果选择了某个方案,就要回答它是否合理。

2)规范分析的特点: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价值判断是区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主要标志。在这里,价值不是商品价值的价值,而是指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即某一事物对社会来说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对社会有无价值——社会价值。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

1)回答的问题不同;2)前者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所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来检验。而后者不是;3)实证经济学是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规范经济学则是一种伦理判断。

二、均衡分析方法 1、均衡分析

1)均衡分析的定义:均衡原意是指物理现象中物体的平衡状态。在经济学上,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因而变动的最后倾向等于零的那种状态。均衡分析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就是用来分析经济体系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