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史学概论复习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bc9ab2f6137ee06eef918aa

清朝:考据学的兴起; 1、对明代心学的反动 2、清初的“文字狱” 3、遗民心态,保存国史

4、“康乾盛世”为纯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清初三大家:

? 顾炎武《日知录》

? 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新创学案体撰写学术思想史(学案体史书的出现) ? 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对历史事件原因、背景、变迁、影响的评论 考证历史的代表作: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 赵翼:《廿二史札记》

《文史通义》:清朝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出版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全书内容广泛,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章学诚在书中提出“六经皆史”说;还提出整理“方志”的主张,即编修一地的历史演变,主张

方志要立三书:记载大事和人物的“通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掌故”和记载文献诗文的“文征”。还于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之外加“史德”。 二十四史:

?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兰克学派: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该学派倡导“据事直书”,主张只应追求事实真相,不应褒贬是非。认为历史研究的原则是史料高于一切,坚持历史的个别性和独特性。还标榜客观主义和科学方法,强调对史料的批判和鉴别。兰克学派对西方史学史的影响巨大。

年鉴学派: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

国史学派别,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后经由德国史学家布罗代尔等人发展,到雅克·勒高夫和勒瓦·拉杜李时期转型。该派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观念和新方法引入历史研究领域。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史学界,还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二重证据法: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 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陈寅恪曾经概括二重证据法在二十世纪初的发展:“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后来又有人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三重证据法。

《七略》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1.顾颉刚:(1893-1980)汉族,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出身于江苏一个读书世家。是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顾先生很喜欢读书,从小就很喜欢买书,许冠三在《新史学九十年》中评价他有“嗜学如命的性格,探索真理的豪情和开拓门径的兴味”,说“他无疑是极少数乐学的学者之一”。他在民俗学方面的贡献很大,著名的著作有研究群众朝拜碧霞元君女神的盛况的《妙峰山的香会》;研究民间歌谣的《吴歌甲集》;还有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除此之外,影响很大的就是他的“古史层累说”了。他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说到“禹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等到有了伏羲、神农之后,尧、舜又成了晚辈,更不必说禹了。我就建立了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他还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弟子,如谭其骧、童书业、史念海、刘起釪等。

2.刘起釪:1917年——2012年10月6日

代表作:《尚书学史》、《古史续辨》、《顾颉刚先生学述》、《尚书校释译论》

谭其骧评价他“顾门传人,兄为翘楚矣!” 他是最后一位古史辨大师。

3.许倬云:1930年7月生,台湾大学毕业,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