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复习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史学概论复习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bc9ab2f6137ee06eef918aa

学博士学位,回台任教于台湾大学,创办《思与言》,主张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代表作:《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

4. 陈寅恪(1890年-1969年),江西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其史学脱胎于乾嘉考据之学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晚景凄凉,腿残目瞽,死于文革迫害。陈寅恪在19世纪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他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陈寅恪鼓励学生思考,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桃李满天下”,对陈寅恪来说,当之无愧。他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如季羡林、蒋天枢等。

评价:傅斯年对陈哲三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胡适在1937年2月22日的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5. 胡适(1891—1962):汉族, 原名胡洪骍,字希强,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6. 章学诚:清代史学家。字实斋,浙江会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曾官国子监典籍。毕生精力用于讲学和著述,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归德正文书院。长期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参加《续资治通鉴》编撰工作。主修《湖北通志》,惜未定稿,现存遗稿数十篇。遗著除史学理论《文史通义》外,还有《史籍考》、《和州志》、《亳州志》、《永清志》及《章氏遗书》等。

7.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汉族人。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

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工作,对于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系统,推进中国史学的近代化,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梁启超与“新史学” 新典范的确立 【胡适】

史学研究机构的设立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史料派】

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的历史语言研究机构。1928年,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命傅斯年等三人负责筹建,同年于广州成立,傅斯年任所长。次年迁北平(今北京),所址在北海静心斋。1936年迁至南京鸡鸣寺。傅斯年主张历史、语言的研究要运用新材料,发现新问题,采取新方法。他认为近代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应当用自然科学提供的一切方法、手段来整理现存的所有史料;唯有发现和扩充史料,直接研究史料的工作才具有学术意义。因此该所成立后,工作重点放在:①安阳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的研究整理;②西南少数民族语言、习俗的调查;③西北考古;4.明清史料整理。目的在于扩大历史、语言研究材料。

新材料的发现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史观派(唯物史观派,文化史观派) 史学大家 梁启超

? 1、《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

? 2、《先秦政治思想史》、《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

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李鸿章传》 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