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对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bd395ef998fcc22bcd10df3

各城市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

以下是2003年浙江省环境污染状况:

水环境

全省江河干流水质总体基本良好,但在部分支流和各水系流经城镇的局部河段,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运河、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污染仍然严重;湖泊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水库营养化程度较轻,大部分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水体主要污染指标是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挥发酚和石油类。据八大水系、内陆河流和湖库的171个省控河段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统计,有62.6%的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其中Ⅰ类水质为3.5%、Ⅱ类为28.1%、Ⅲ类为31.0%),有14.0%的监测断面水质为Ⅳ类,有23.4%的监测断面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其中Ⅴ类水质为9.9%,劣Ⅴ类为13.5%),见图1。八大水系按满足功能断面数百分比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依此为:

飞云江、苕溪、瓯江、甬江、钱塘江、曹娥江、椒江、鳌江。

2003年浙江省地表水水质状况

废水和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7亿吨,比上年增加4.3%。其中工业废水16.8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占废水总量的62.2%;生活污水10.22亿吨,比上年增加12.2%,占废水总量的37.8%。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56.20万吨,比上年减少2.9%。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为25.64万吨,比上年减少9.5%,

工业COD占总量的45.6%;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为30.56万吨,比上年 增加3.5%。2003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2%,比上年略有提高。

2003年与2002年废水及COD排放状况对比

废水(亿吨) 年份 2003年 2002年 增减率(%) 总量 27.0 25.9 +4.3% 工业废水 16.8 16.8 0% 生活废水 10.2 9.1 +12.1% 化学需氧量(COD) (万吨) 总量 56.2 57.9 -2.9% 工业(COD) 25.6 28.4 -9.9% 生活(COD) 30.6 29.5 +3.7% 大气环境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73.4万吨,比上年增加17.6%,其中工业排放70.7万吨,生活排放2.7万吨。全省烟尘排放总量为20.5万吨,比上年增加4.1%,其中工业排放19.4万吨,生活烟尘排放1.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31.7万吨,比上年减少2.8%。

2003年与2002年废气污染物排放状况对比

年份 2003年 2002年 增减率%

二氧化硫(万吨) 总量 工业 生活 73.4 70.7 2.7 62.4 59.4 3.0 +17.6% +19.0% -10.0% 烟尘(万吨) 总量 工业 生活 20.5 19.4 1.1 19.7 18.7 1.0 +4.1% +3.7% +10.0% 粉尘(万吨) 31.7 32.6 -2.8% 全省监测总悬浮颗粒物的23个城市,年日均值范围为0.068~0.243毫克/立方米,平均为0.148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上升了0.007毫克/立方米。其中有18个城市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浓度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去年相比的8个城市中,浓度比去年下降的城市有1个,占12.5%;上升的7个,占87.5%。

浙江省城市空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浓度比较图

浙江省环境污染主要问题在于大气污染。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GDP年均增长13.1%,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一个资源小省变成了经济大省,创造了被誉为“浙江模式”的神话。但巨大的财富和荣耀的产生,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特别是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污染,这个无处不在的魔影,侵袭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轻工业发达的浙江大地。

从官方统计数据来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浙江耕地资源减少非常明显。1979—2003年,全省耕地面积减少726万亩,相当于2003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的30.4%。近几年耕地面积减少数呈逐年增大趋势,其中2003年减少耕地多达62.38万亩。而森林面积则由1995年的639.7万公顷下降到2001年的554万公顷,下降了13.4%。城市用水、工业用水、服务业用水、生态用水快速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区域性、水质性缺水情况进一步加剧。

根据浙江省编制的能源消费平衡表,2002年浙江的能源消费量为6699万吨标准煤当量,比上年增长9.9%。

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2003年,浙江的废水排放总量达27.03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10432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1976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84.8%、3.0倍和1.3倍,表明浙江每产生1亿美元GDP需排放28.8万吨废水,产生1亿美元工业增加值排放2.38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产生0.4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这些指标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标准几倍甚至十几倍。

浙江省有关部门曾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GDP年均增长9%的情况下,到2010年,全省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将是目前的近两倍,生态环境将不可承受,省域可持续发展将难以实现。 浙江的发展模式是中国的一个缩影,而宁波、台州以及温州的水头、金华的画水同样也是浙江的一个缩影。本报记者在对这些地方分头进行实地采访时,发现浙江人享受着财富带来的快感,同时也承受着污染引发的伤痛。

四、事实实例

养殖生物的灭顶之灾

2003年,与宁波的镇海化工区相距5公里的滩涂养殖区,就曾发生过1800亩滩涂养殖海产品遭化工企业及农药厂严重污染的恶性事故,所有养殖水产全部遭灭顶之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万元。遭意外损害的养殖户共有82家,死亡的海产品有泥螺、滩涂鱼、海瓜子及沙蟹。

当地的渔民告诉记者:“镇海区蟹浦化工园区内有一条排污河,这条河为死水,水体呈黑色。1800亩海产品的死亡与超标排放的污水脱离不了干系。每逢下雨天,河水水面上升时,化工园区就会有人用水泵把河水抽到附近的池塘里,再通过池塘的排水管排入大海。一遇涨潮,这些被排到大海里的污水,就会随海水上涨到上游。”

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该化工区排污口水体中的苯胺含量较高,超过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近一倍,而农药厂排污口的苯胺含量则更高,超过规定极限3倍。正是苯胺、油类和海水底泥中的硫化物,三项污染物全部超标,导致养殖生物中毒、窒息死亡。 过度发展为赤潮频发埋下祸根

赤潮是由于海水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急剧增殖,导致海水变色、变质的现象。一次赤潮周期约为7天。赤潮不全都是红色,不同的赤潮生物所引起的赤潮颜色并不相同。在中国近海海域,可形成赤潮的浮游藻类有91种。

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大约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赤潮藻中的“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在贝类和鱼类的身体里累积,人类误食以后轻则中毒,重则死亡,所以人们又将赤潮毒素称为“贝类毒素”。贝类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最毒的有机化合物。根据人体的中毒症状,又分为麻痹性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