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唐以后“以笔法为中心”的书法技法体系的构建(作者:赵熙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论中唐以后“以笔法为中心”的书法技法体系的构建(作者:赵熙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c00dfa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3

论中唐以后“以笔法为中心”的书法技法体系的构建(作者:

赵熙淳)

经过近年来学者们对书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我们可以大致把握魏晋以来的论书走向:魏晋时期论书多辞赋,仅能于书艺的形态美的描述曲尽其致,虽有王羲之、王献之等书家关于书艺的零星言论,但显得较为零碎。 1齐梁时期书家论书虽也多赋辞,但开始借书迹来论书理,用意明显与前人违异。更与之前所不同的是,有关技巧的描述明显增多。而在梁武帝《观锺繇笔法十二意》中更是首次提出了“锋”的概念。这些是论书逐渐走向精细的一个典型范例。

而到了初唐时期,“书(艺)目”则被欧阳询编《艺文类聚》时单独开列,并收前代书论凡十篇,这是书学单独成一体系的标志。及至孙过庭作《书谱》、张怀瓘著《书断》,两家的论书著作可谓包罗广泛:既论书法本体美又论书史,既有品评诸家高低之论又有书法技法之描述。 2而情况到了中唐以后则更加不同:一些总结性笔法概念开始出现;大量托名名家的书论行世(如托名王羲之、蔡邕、羊欣、王僧虔、欧阳询、虞世南、李世民、智果、张怀瓘、颜真卿等人的书论,既有托名古人也有托名同时代人) 3;以笔法为中心的书法授受体系开始被一层层构造,且逐渐膨胀;关于笔法的

喻词大量出现(如出现在中晚唐时的“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以及出现于晚唐或五代时的“拨镫法”等)。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论书的关注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论书从书法整体之形势、阴阳关系为主向以笔法为主转变。这一转变可谓影响深远:笔锋的状态开始由不同的概念来描绘;因书家授受谱系的构造是以笔法为中心,故让人们开始有了“解决笔法就等于解决了书法核心问题”的认识;明代以后开始把中锋用笔当作书法中核心用笔法,大部分书家对都把中锋用笔当作金科玉律,这使许多作书之人做了大量的无用之功却对书法理法的理解停留在了表面上。因此可以说,发生在中晚唐时期的一系列的变化改变了书法史的走向,更增加了后人理解书法核心精神的难度。一、中唐后描述具体用笔状态概念的增加—以“藏锋”为例 从相关书法文献来看,中唐以前关于笔法的描述很少且多集中在用笔动作上。如初唐时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讲:“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4这两个分句所描述的动作几乎涵盖了所有点画的用笔方法—线状笔画如横、竖、撇、捺等用提按,点状笔画如点及转折处(包含折和钩)用衄挫。这种描述的方法避开了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死板的概念,显得科学而灵活。并且,骈文书写又能把一个事物的阴阳两面完整地表达出来,极具辩证性。在这里,孙过庭也没有对用笔以及锋的状态做进一步的分析,保证了

这篇文章对更深一步书理的关注度。这种对用笔模糊的论述同时也避免了“执其一端”的过失,大大降低了后人的误读率。而到了中晚唐后开始出现概念化的用笔词语,它们的出现本身是对用笔方法的总结,但却造成了不同的人对相同的用笔概念却有着不同理解的后果。最后使得用笔方法变得难以了解、神秘莫测,好像非口传心授不能掌握,又好像解决了用笔就等于解决了书法核心技法一样。而书家也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用笔上来。现在我们以“藏锋”为例来分析用笔概念是如何被建造出来且逐渐增加的。 上文我们已经论及,历史上第一次分析“笔锋”之“锋”的人是梁武帝。他在《观锺繇笔法十二意》中说:“锋,谓端也(一引作‘末’)”,“力,谓体也(一引作‘体骨’)”。 5二者交互为用,是辩证的关系。也就是说,“力”这个“体”,要靠“锋”来表现;“锋”这个“端”,只有懂得“力”才能用得好。这里虽然隐含着用笔的技巧,但表述尚不明确。而在此之前也未见有描述运笔时笔锋状态的词语。

而“藏锋”一词大约出现于初唐,并被广泛使用。 6《旧唐书·李朝隐传》卷一百:“琰之命书吏数人连纸进笔,斯须剖断并毕,文翰俱美,且尽与夺之理,崇义大惊谢曰:‘公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由是大知名号为‘霹雳手’。” 7这里的“藏锋”为内含刚柔、才华不外露的意思。这与虞世南《师子赋》中的“藏锋蓄锐,弭耳宛足”中的“藏锋”意思

相同。 8同样地,在《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三录李颀《送刘方平》一诗中有“有才不偶谁之过,肯即藏锋事髙卧” 9两句。《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录耿《咏宣州笔》有“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落纸惊风起,揺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10之句,都表达了“藏锋”才华不露之义。即使在托名虞世南的《笔髓论》其中“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 11之“藏锋”也还是是指的这个意思。那么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藏锋”被引到书法上当作笔法术语了呢?

在唐代书法名家中,明确地以“藏锋”作为书法技法术语大概从徐浩开始。徐浩在其《论书》中说:“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 12因这句话描述比较简略,“藏锋”具体指代何意已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藏锋”必是指用笔之状态,并且这一状态非常重要,为用笔第一要义。如果我们再看这句话的前一句“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可以看出后一句的“用笔之法”即是写出点画“筋骨”之法。 在唐贞元间书家韩方明的《授笔要说》中也有有关“藏锋”的描述:“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健,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故每点画须依笔法,然始称书,乃同古人之迹,所为合于作者也。” 13从这段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