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cee9e1971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d

4、开展示范课活动。示范课由张红媛老师执教,题目是《负荆请罪》,课题组内成员认真听后,针对课堂有效提问进行了互评。 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反思

主要成果: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策略一: 全面把握,增加提问深度

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往往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如以景物描写为一单元,以人文情怀为一单元或是以古诗词为一单元等。因此,文章与文章之间、文章段落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之时务必把握这些联系,将其融入于问题当中。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时,教师需要注意对教学内容全面把握,紧扣单元特征,联系课文整体,以大观小,方可增加提问深度,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内容中,该篇文章自题目起便完美地揭示了文章情感特征和内容指向,因此在提问时,我选择了以大观小的方式,从全面把握入手,带领学生逐步渗透于教学内容当中。首先,我请学生观察课文题目,由课文题目想象内容,并提出问题:由题目可知文章所写的主人公是谁?那么他为什么要发愤?如何发愤?发愤之后的结果如何?学生在提问的引导下阅读文章,能够快速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把握文章叙述的路线所在,并在其后的精读中,根据全面的提问使得文章阅读更深入,自学探究效果更佳。其后,在针对人物性格描写时,我又向学生提问:司马迁有着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文章是如何体现的呢?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在两种不同的提问之

下,学生既对文章全局有了把握,又对细节有了认识,语文知识点认识更深刻,学习效率可显著提高。

策略二:创设完善提问环境,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相关理论,并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需求,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问,教师要善于创设完善的提问环境。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摒弃传统教育教学下接受式的学习以及机械地记忆与死记硬背的教学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立足语文课堂,结合年段特点,正确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让学生敢疑会疑。

朱熹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学生提出疑问 ,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文本学习的主人, 形成平等的师生对话。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生疑问不读书。

(1)从课题质疑。很多文本的课题,其实就是文本的“眼睛”。教会学生从题目入手, 学会探究题目中的“可疑”之处, 抓住疑点走进文本。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苏教版第七册, 这个“险”字就大有文章可做。让学生通过这个“险”字质疑 ,就可以很好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小稻秧遇到了什么险? 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险”? 又是怎么脱险的?

(2) 从文本主旨质疑。特别是高年段的课文,主旨非常明确,紧紧围绕课文主旨质疑,就可以串联起所有内容,让课堂提问不再繁琐零

碎。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 ,灞河柳树名贯古今,引以为傲,然陈忠实没有讴歌她们, 却说了这么一句匪夷所思的话“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读了这句话, 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让学生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株柳树让我崇拜、敬畏? ” 从而串联起高原环境之恶劣、柳树的存活与生长之艰难、柳树生命伟力之感召、依赖矫情与艰苦卓绝的反差等。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课堂就顺畅起来 ,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状态。

(3) 从矛盾中质疑。叶圣陶先生曾说 “文艺作品往往不是清箩倒筐地说的。说的只是一部分罢了 ,还有一部分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 必须驱遣我们的思维 ,才能领会它。”如《黄鹤楼送别》这一课中包含的那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矛盾,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矛盾点“孤帆”质疑,长江自古是交通要道,怎会是孤帆?说说你的理解。学生根据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入到了深的思考。“李白的眼里只有这条船,只想着孟浩然”、“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唯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诗的眼睛,传达着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的作用是消极的,恰恰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积极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直接将提问有效性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基于此,如何促进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应当是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要遵循的原则,更是进行有效提问的遵循原则。想要行之有效地促进师生、生

生之间的有效交往与活动,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每一位学生。当前,部分教师,尤其是大多数的新教师在进行提问时,他们往往比较关注自己如何应对学生的提问与回答,以及下一步应当如何预定接下来的教学设计。而这往往会限制教师自己的视角与思维,不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要想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当问题被抛出之后,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动作、眼神以及行为举止,从中快速提取信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丰富性。

策略三:把握时机,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最恰当的时机。 1、时机的选择: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心理状态加以把握,也就是: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

例如,《詹天佑》一文,开篇就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如果在讲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理解“杰出”一词后,就让学生说说詹天佑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答案虽然正确,但认识还不深刻。因为此时学生对詹天佑的“杰出”还只能从字面上讲出他“才华出众”。如果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说说詹天佑是什么样的人,效果就大不相同。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对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