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统计指标解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常用统计指标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cf7ddd3e009581b6bd9ebef

方法:纯收入=总收入-税费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赠送农村外部亲友支出。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区别:纯收入是一个代表年度情况的综合数据指标,是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家庭总收入扣除有关费用性支出后,最终归农村居民所有的收入总和,包括现金纯收入和实物纯收入。现金收入是指农村住户调查期内从各种来源得到的货币收入,是总收入的一部分,尚没有扣除各种费用性支出。

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指调查户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收入的统计标准以实际发生的数额为准,无论收入是补发还是预发,只要是调查期得到的都应如实计算,不作分摊。

城镇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经营净收入:指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是全部生产经营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和税金(但不扣除个人所得税)后所得的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城镇居民家庭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

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家庭、亲友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将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之后,按照居民家庭人口平均的收入水平。计算方法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的计算: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是指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影响后计算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报告期收入/基期收入)÷价格指数-1(或100%)。如:2008年陕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8元,比上年增长19.5%(名义增长),而同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2%,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19.5%÷106.2%-1=1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区别:第一是调查范围不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统计的范围是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收入,包括家庭成员中职工与非职工;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反映城镇在岗职工的工资性收入,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第二是反映内容不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因此它首先是一种现金收入,而且是扣除所得税等项以后的收入;而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指工作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它可以是货币形式,也可以是实物形式。

新使用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原口径“农民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区别与联系:据国家统计局《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指标解释,“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

和,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五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和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

计算公式:

1、居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其中:经营净收入=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财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转移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原口径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财产性和转移性支出。

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原口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实物净收入及服务。

三大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常被称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需求是指全社会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包括货物和服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消费需求作为一种统计范畴,从广义来看,就是最终消费总额,包括实际支出的购买力和虚拟支出的购买力。投资需求指作为GDP的最终使用的资本形成总额,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国外需求是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指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新闻出版业、邮政业和其他服务业等,售予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社会集团用于公共消费的商品之总量。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既是反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优势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按统计范围划分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又分为城镇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两部分。

能源消费总量:指一个国家(地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居民生活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能源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

单位GDP能耗: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当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为万元时,即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计算公式为: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万元)。计算时,使用不变价GDP。

单位GDP能耗的影响因素:一是能源消费构成,同等量的不同品种能源的热值和利用程度是不同的。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相比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较高。三是自然条件、地域产业分工等原因形成的产业结构或行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第二产业小的多。四是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和能源生产、消费的管理水平。五是自然条件,如自然资源分布、气候、地理环境等对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等产生一定影响,也间接影响单位GDP能耗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