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d2481c0284ac850ac024241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二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们充分感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和它政策的变化调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比较国内外的政策,科学的预见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那什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是在集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于一体, 并深入研究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现状, 在充分的酝酿基础上实施的, 因此我们的目标应是最大限度避失误, 保持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我们的识。但是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却不那么令人满意, 有许多问题还是缺乏预见性或是超过了已有的预见的, 比如没有很好地考虑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条件问题; 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的一些现实条件比如生存状况问题等等。

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是什么?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的理论研究中, 许多教育理论术语本身的含义与以往传统中的基础育术语的含义不同,比如 课程!这一教育理论术语的含义, 本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的意义非常明确, 可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各项教育科研理论成果中, 其含义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这反而不利于先进教育理论的传播与发展。同时这本身也是对我国基础教

育传统的一种间接否定。那么如何认识基础教育传统中的继承与批判问题呢? 传统的东西往往是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的, 教学论在困惑中做出的抉择, 无论以怎样的时代特色展示出怎样的冲突, 无论那些改革家们怎样充满自信地宣称他们的超越,继承都是不可改变的, 具体的改变超越不了抽象继承。如果论特色,具体是它的形式, 抽象继承却是它的实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形式上的新课程仍然不能长期掩盖实质上的教育传统。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就很自然地接受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且按照这些不同的问题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从而完成新的任务和使命。

在20 世纪的国外新教学论对教育传统的继承与批判、借鉴与发展问题上,我是这样认为,尽管可以说: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历史只是若干各自独立的文化形态循环交替的过程, 并据此认为传统通常会是比革新更强大的因素, 过去依然存在于生机勃勃的当今。但是, 我们还必须说: 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以前的存在形式, 否定之否定则是事物发展两次向对立面转化的结果。变异不可忽视, 许多仿佛是回归和再现的东西却已经拥有了根本不同的新质, 新质则可能就包括了自然规律中的选择取舍的能动机制。由此可见, 教育的传统与教育的发展是无法完全割舍开的,教育的发展无形中就有对教育传统的继承, 所谓对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借鉴乃是教育的批判与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批判, 肯定正确合理的部分而抛弃错误不合理的部分, 换句话说, 我们坚持继承借鉴教育传统中的精华部分, 坚决抛弃其糟粕部分, 同时也在发展着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本身。

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中发挥作用的日益显著,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科技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谁忽视了教育,谁就将冒着丧失未来的危险,谁忽视了课程,谁就将冒着丧失教育的危险。因此,课程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调查发现,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苦于死记硬背,教师乐于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因此,从《纲要 (试行)》中体现出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变革走向是朝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注重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生活化,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强调以促进发展为旨趣的课程评价,下放课程权利的方向在前行。 由此可见,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的今天,我们在制定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时,不仅要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历史潮流,而且应尽可能地提高政策的清晰度、一致性和稳定性,保证政策背后所蕴涵的权力与权威性,为政策的贯彻和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后盾。

“教育是人们对比当下的自我更高、更完善、更美的东西的一种追求,是具有个性色彩的内化活动。因此,教育应有助于个性的丰富和完善,而不应抹杀差别,贬抑个性。” 每个人都是具有不同个性的生命存在,不同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潜能优势要求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而只有张扬个性的教育方能真正抵及学生心灵,滋养和升华学生人格,丰富其生命内涵。教育中的平等和民主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可能,而机会和际遇则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创设条件。新课程改革多次出现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思考和关注。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个体。以往我们的教学对于统一性的过分强调,使得学生个体受到忽视和压抑,不同的个性被尽力塑造成为相同的面孔。这样,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减少,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减弱,教育的本真追求难以达成。新课程改革要求和鼓励教师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个性的成长和发展创设条件,提供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潜能积极主动学习,进而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教育与课程开发的合理性。”课程评价本真功能丰富多样,而在教学实际中,课程评价考核学生成绩,对学生进行甄选的功能受到过分注重,课程评价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进学习效能的教育功能被严重忽视。于是,课程评价功能逐渐单一化,这不仅使得课程评价价值弱化,也使学生潜意识中与课程评价对立起来。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

以此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和提高。而且,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指导,以明确其以后的学习目标和导向。这样,课程评价对学生发展过程进行了诊断和分析,帮助其针对自我现实树立学习目标,这就为学生潜能的发现和发展提供了机会,也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总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秉持着权利、义务、平等、机会的价值理念,不断提升课程自身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体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的结合,也是教育的本真意义和价值在课程领域中的具体展开。

新课程改革政策的价值基础集中体现在权利、义务、平等、机会等方面。这些观念是当下社会的主要价值追求在课程中的体现和反映,也是教育和课程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