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教学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从“知沟”到“数字鸿沟”教学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db750a5d8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10

精品资料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一,“知沟”理论

在信息化时代中,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已经普及到了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按照我们的观念来看,传播媒介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识传播和教育的条件,会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缩小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差距,扩大社会平等。但是也有人并不这么认为,美国学者P.J.蒂奇诺等人提出了“知沟”理论。

1.“知沟”理论的产生背景

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目,因而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的高涨。因为富裕儿童通常在进入学校前就接受了较好的学龄前教育,而贫困儿童由于家境困难,没有钱购买启蒙读物,也没有钱来请家教,在进入学校后,两者的差距逐渐明显,富裕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明显的要比贫困儿童的高。这种差距是由不平等的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

2.证实“知沟”理论的一系列实证研究

美国政府在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推出了一个补充教育计划,制作了一部题为《塞萨米大街》(又名《芝麻街》)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试图通过这种大众传播和其它手段来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条件,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但是,实际结果却扩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5

精品资料

3“知沟”理论的内容

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二、“知沟”假说

知沟假说的模式图是由A.M.松伯格绘制的,如图所示。该图的主要内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例如:在以前,电视是经历能力好的人才能买的起,所以经历能力好的人从电视上获得信息,速度很快,可是经济能力不好的人,买不起电视,不能很快知道其他地方发生什么事了,只能通过看过电视的人,经过长时间的口口相传,才会得知这个消息。

蒂奇诺认为除经济条件之外,还有以下因素完成“知沟”扩大: (1)传播能力上的差异 (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3)社交范围的差异

(4)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 (5)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在这些因素中,无论哪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6

精品资料

三 、“上限效果”假说

“上限效果”假说

与“知沟”假说持相反观点的是J.S.艾蒂玛和F.G.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假说。

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见下图

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艾蒂玛等人为“上限效果”假说提出了三条论据: ① 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 ② 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③ 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应该承认,艾蒂玛等人提出的“上限效果”假说是存在的,但在人一生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存在疑问的。因为,尽管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在一定阶段会出现“饱和”或知识量增加的停顿,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就会开始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会带来知识总量的增加,此外,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即使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后来在某个“上限”赶上了,知识的实际价值早已大大发了折扣。

因此,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可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7

精品资料

四、信息沟和数字鸿沟

一、信息沟。

在1974年由N.卡茨曼提出。

内容:与经济条件相联系的新媒介技术采用和使用能力,是造成“信息沟”存在和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要观点:

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如此;

b.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c.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d.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

二、数字鸿沟

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

内容: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主要观点:数字鸿沟表现在四个方面,简称“数字鸿沟ABCD”。 A(access)指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

B(basicskills)指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 C(content)指网上内容;

D(desire)指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

总结:“数字鸿沟”问题,是传统的“知沟”和“信息沟”问题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的延伸。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沟”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它不仅表现在贫富阶层之间,而且会广泛地表现在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以及文化之间。而传播学在信息社会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探讨缩小或改善这些差距的对策。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8

精品资料

五、“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

1.新媒体的普及过程研究

主要从信息接收和处理设备的普及过程入手,来分析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乃至“知沟”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怎么做?)从理顺社会经济结构着眼,建立一种抑制社会两级分化的机制

A设备—手机、电脑、电视、广播的普及

B我国“知沟”的现状—社会两级分化的加剧,(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城与城之间,乡与乡之间的差距)

2.区域开发与社会发展研究

早期重点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问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扩展到了整个信息社会规划和建设的领域

A发达国家开发援助战略的转变,重点在贫困阶级,尤其是教育事业

B我国教育的改革,对设备(电视,电脑等)普及的努力(价格补贴,以旧换新等)

3.媒介素养研究

媒介素养的定义: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共同交流的能力。 媒介素养关注的能力:(1)基础能力(2)识读能力(3)查询收集能力(4)选择能力(5)质疑批判能力(6)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

媒介素养研究和实践的三个阶段:(1)保护主义阶段(2)注重识别能力阶段(3)能动赋权阶段

A媒介素养的重要

B我国现状—能动赋权下“过于”重视保护主义

总:“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的目的是控制“知沟”引起的社会两级分化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