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新闻学概论》-李良荣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e08795e866fb84ae45c8dc2

第三节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一、资产阶级新闻自由 (一)作用

1、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没有新闻自由,政治不会民主,腐败没有人揭发,社会停滞不前。

2、是其他自由的保障。如果一个政府连报道事实与发表意见的自由都不允许,其他方面就毫无自由可言。

3、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一是冲破官报独占的局面,民办报刊大量涌现;二是政治新闻成为报刊主要内容;三是报刊可以发表批评政府的言论。 (二)局限性

1、新闻自由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必须从各国所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能提供的社会环境出发实现新闻自由,新闻自由必定受到特定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制约和控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闻自由的内涵不相同,它和经济、政治的总形势紧密相联。

2、新闻自由是一个阶级的范畴。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受垄断资产阶级全面控制的自由,是以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自由。

3、新闻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资产阶级对新闻自由所采取的态度不同。 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一)社会主义需要新闻自由

1、两种对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误解。社会主义需要新闻自由,允许新闻自由,有新闻自由。 2、新闻自由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

3、新闻自由是人民群众的一项基本权利。反映人民心声,沟通党和国家与人民之间的联系。 4、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加强和改善共产党领导的需要。增加对党政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基本特征

1、是一种更高级更完备的新闻自由。党报一统天下不复存在;只传播政治新闻的情况不复存在;以受众为中心,平等对话,互相沟通的新型传播模式。

2、是大多数人的自由。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3、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自由,需要不断完善。

第四节 新闻法规

一、社会控制和新闻控制 1、社会控制——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任何社会过程。 2、新闻控制——社会中不同组织、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新闻传播事业施加压力和影响,使之所传播的内容符合社会或控制者自身利益和愿望。

3、新闻控制的特点:一着眼点是控制新闻的内容而不是传播本身;二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三控制目的是使新闻传播事业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 二、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四种途径

第一种是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

第二种是行政控制,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 第三种资本控制,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使新来者难以进入; 第四种是媒体自律。 三、新闻法规——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和规则,是国家对媒介实行管理的依据。

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

一是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如欧洲。

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如英、美、加等。

三是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把新闻法规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专用法律条款中,如中国、日本、新加坡等。 四、新闻法规对新闻报道和评论的限制 1、国家安全法 2、新闻诽谤 3、隐私权

4、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

五、中国新闻法规的发展和建设 1908年颁布《大清报律》;1912年初孙中山领导民国政府时期起草了“暂定报律三章” ;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刊的发刊词论证了党对新闻自由的基本观点和斗争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在宪法中确定了新闻自由的原则,以宪法、党文件来约束新闻界,一些纠纷和冲突通过行政干预解决。

1980年以来,新闻界和新闻学界呼吁新闻立法。1984年全国人大决定制定新闻法,1988年形成三部新闻法草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新闻法研究室起草的一份,由上海新闻界联合起草的一份,由国务院新闻出版署新闻法起草小组起草的一份。

1989年以后制定新闻法的工作虽然停顿,但从没有宣布不再制定新闻法。

作业布置:

1、新闻自由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怎样评价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3、什么叫新闻控制?为什么要施行新闻控制? 4、新闻控制有哪些手段? 本次课推荐和参考文献:

1、展江《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 2、谢岳《大众传媒与民主政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吴飞《传媒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通过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闻自由的内涵。

第十一次课 3学时 本次课教学重点:

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本次课教学难点:

实现媒介集团化的条件。 本次课教学内容: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

第十章 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与管理模式 第一节 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行体制 1、以赢利作为最终目的。

2、以收视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3、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

4、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二、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主要在西欧和日本。 三、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1、电视台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

2、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报道方针必须和党的行动纲领、政府的施政纲领保持一致,并经党和政府批准。

3、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

4、电视台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由政府直接拨款。90年代开始定义具有双重属性,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产业,确定“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

第二节 媒介集团化

传媒集团化是世界媒介发展的大趋势之一。1980年以来,中国传媒集团化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报业、出版业、广播电视业。 一、报业集团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1、媒介集团化的原因:做大做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介集团的出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媒介集团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3、媒介集团化之路:自身积累做大做强;收购、兼并、联合。实行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有自己的主打产业,有其他传媒难以争锋的专营领域。 二、中国当代报业集团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以母报派生子报为标志。

2、第二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各主要报纸拥有了系统报纸后再“扩容”,报业开始涉足其他行业的经营。

3、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一些报社开始以兼并的方式扩大自身规模。 三、组建报业集团的条件

1、具有较有影响的传媒实力。必须拥有5个以上的传媒机构。

2、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沿海地区年利税5000万元以上,中西部地区3000万元以上。 3、较为充足的人才实力。拥有一定比例的中高级专业人才。

4、技术实力。有独立的印刷厂,每日总印刷能力在对开200万份以上。

5、较为畅通的发行实力。有一定的发行量和覆盖率,主报和子报发行总量60 万份以上。 四、传媒集团化存在问题

1、由行政部门撮合,缺乏天然的凝聚力,整合内部资源难度大。 2、单一媒介集团,报业集团没有广电,广电集团没有报纸。

第三节 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

频道专业化20世纪70年代最早从美国CNN开始。

一、中国频道、频率专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广播以珠江经济台成立为标志,电视台频道专业化从90年代中有线电视的开播开始。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频道、频率设置雷同,缺乏有特色的频道频率。

2、节目回放率过高。节目制作难与频道频率专业化匹配,片源库存少。

3、专业化程度低。专业频道和综合频道受众区域相同,为拉高收视率,专业频道不得不向综合频道蜕变。

第四节 新闻媒介的内部管理和运行

一、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1、董事会领导制: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实际就是谁有钱谁就有最大权力。

2、社会化领导制: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由大的民间团体和议会中各政党代表组成,并由议会批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尽可能不受政府干涉。

3、政府领导制:政府通过主管部门任命媒介部门的领导来负责媒介的日常运作,决定媒介方针和财政拨款。

二、中国新闻媒介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我国新闻机构三种运行模式

1、社长负责制:社长是法人代表,负责编务、经营、行政事务,分工明确,突出经营。 2、总编辑负责制:总编辑是法人代表,设若干副总编辑,分管各部门。

3、行政负责制:电台、电视台除了受党委宣传部领导外,还受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广播电视管理局领导。

三、新闻媒介的业务运行机构 1、报纸业务机构(美国)

新闻主编——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新闻、特稿新闻、电讯新闻 专版主编——以家庭生活、时尚、娱乐为主 社论委员会——读者来信、本报社论 领导关系:总编辑→主编→编辑→记者 2、电台、电视台业务机构(美国)

经营部——广告、销售本台节目、购买转播权 节目部——节目制作和购买 制作部——节目合成和播出计划

技术部——播出准时、清晰的技术保证 四、我国新闻媒介的业务机构

1、报社业务机构:编辑部设置与党政机关的机构基本对口,记者编辑分兵把守。大多数报社采编合一,各部门按编辑安排,自己采写、编辑、排版。 2、电台电视台业务机构:各部门下设各科。 五、我国新闻媒介管理垢病

第五节 新闻媒介的经营 一、经营管理的概念

媒介经营管理包含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宏观管理指的是国家对新闻媒介的调控;微观管理是指新闻媒介内部的自身管理。 二、媒介经营的主要范围

1、报刊的发行:是整个报纸传播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追求发行量是报纸发行经营的根本目的。

决定报刊发行量的因素有:报刊本身的质量;发行范围;发行范围内人口数量与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发行竞争程度;营销手段的采用。

2、节目播出:指在节目策划、制作及播出过程中,根据节目市场需要和节目营销策略,对资金和资金来源、机器设备以及人员作合理的组织和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