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淄博继续教育6分题《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6淄博继续教育6分题《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e20862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d7

1. (A)是一种动态平衡,表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 (单选 ) A生态平衡 B生态环境 C能量守恒 D物质平衡

2. 我国在经济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倾向是(C)。 (单选 ) A部分沿海地区围垦大量滩涂 B工业化、城镇化占用大量农田 C部分城市建设过于追求奢华 D以上都是

3. 太阳能、风能发电成本为火力发电的(A),如无强制性规定,根本无法进入市场。 (单选 ) A3~10倍 B0.3~2倍 C0.3~10倍 D13~30倍

4. (C)主管区域性(流域性)的资源,主要职责范围是针对某一地区的某一单项进行监管、开发和利用。 (单选 ) A专业监督部门 B综合协调部门 C资源管理部门 D科技创新部门

5. 加快构建(ABCD),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多选 )

A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 B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 C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D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

6. 生态文明的一大特点就是寻求和谐,(ABC)的和谐。 (多选 ) A人与人 B人与自然 C人与社会 D以上都不对

7. 提高生态行政能力,从根本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生态转变为综合运用(ABCD)解决问题。 (多选 ) A法律

B经济 C技术

D必要的行政办法

8. 我国于1973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改革开放后,环境保护并没有被确立为基本国策。 (判断 ) 错误

9. 促进我国人口均衡良性发展,要保持适度的高生育水平,促进我国人口总量的适度调控和均衡发展,逐步使我国人口数量规模与改善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的要求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判断 ) 错误

10. 一些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古文明之所以失去其昔日的光辉或者消失在历史的遗迹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被破坏了。 (判断 ) 正确

11. 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是现代政府采用市场竞争的逻辑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发明。 (判断 ) 正确

12. 人口发展应着力促进的四个“转变”是什么? (简答 )

1.全面认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积极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2.科学把握人口因素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促进人口大国 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3.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促进人口和计 划生育工作由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

4.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与工 作方法的转变

13. 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填空 )

14. 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一个重大举措来实现。 (填空 )

15. 雾霾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记为“≡”。 (填空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B)。 (单选 ) A实现美丽中国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五位一体”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生产中,在合理使用投入品的前提下,注意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转移,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使之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体现(B)。 (单选 ) A优质性 B高效性 C持续性 D先进性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建立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

分级管理的(C)。 (单选 ) A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B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C空间规划体系 D全面节约制度

(A)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权利、环境诉讼的基础,是公民参与原则得以更好贯彻的前提条件。 (单选 ) A公民环境权 B宪法权利 C知情权 D人身权利 在淡化GDP指标的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亟须(ABCD)。 (多选 ) A从过去的规模驱动转型升级为创新驱动 B加大改革力度,释放改革红利 C实现绿色增长 D用创新驱动增长 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生态坏境的根源和危害,主要措施有(ABCD)。 (多选 ) A有计划地保护生态环境 B预防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 C控制生态环境污染 D促进人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次气体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常见的有(ABC)。 (多选 ) ASO2 BCO CNO D醛类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自然观。这个“天”,正是指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判断 ) 正确

在从量定额征税方式下,资源税税额标准不能随着产品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不利于发挥税收对社会分配的调节作用。 (判断 ) 正确

10. 2008年,全世界对清洁能源投资高达1550亿美元,首次超过对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1110亿美元的投资。 (判断 ) 正确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判断 ) 正确

生态保护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简答 )

科学发展,强化保护。环保惠民,促进和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政府引导,协力推进。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填空 )

14. 非固态环境污染,包括气体废弃物污染和水体废弃物污染,其成分复杂,污染频发,治理难度大,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填空 )

15. 制度是各种法规、章程、规约等的总称,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填空 ) 我的作业

1. 从()层面看,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 (单选 ) B A物质 B生产方式 C生活方式 D以上都是 2. 气体废弃物的特征有()。 (单选 ) D

A来源广泛,成分复杂 B空间层次性 C造成多种典型污染 D以上都是 3. 环境法是一个综合性、边缘性的法律部门,()在其体系之中。 (单选 ) D A民事法律规范B行政法律规范 C刑事法律规范 D以上都是

4.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环境问题使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政府在回应民众诉求和应对生态危机的双重压力倒逼之下,()。 (单选 ) A

A由“无为而治”走向“全面规制” B由“无为而治”走向“多元参与” C由“全面规制”走向“多元参与” D由“多元参与”走向“全面规制” 5. 高效利用国土空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通过各项政策的配合,()等都应根据这一方针进行调整。 (多选 ) ABCD

A户籍政策 B土地政策 C住房政策 D人口政策 6.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确立的理念、遵循的原则,都需要具体的制度予以贯彻实施,包括()。 (多选 ) ABCD

A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B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

C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D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7. 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等等。 (多选 ) ABCD A垃圾投放不分类甚至乱丢乱弃 B水资源的浪费使用 C一次性用品的大量使用 D铺张浪费的餐饮习惯 8. “美丽中国”及其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内容。 (判断 ) 正确 正确 错误

9. 法国美学家席勒说:“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也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总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也是我们的作为。” (判断 ) 错误

10. 政府在处理环境问题的时候,一方面无法界定其最终影响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又因为过于看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问题。 (判断 ) 正确

11. 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是以原有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基础,以各种相关法律为补充,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法律制度,因此生态文明法律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判断 ) 正确

12. 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简答 ) 一是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二是人口健康素质和教育水平仍然不高。三是人口结构性矛盾的影响日益显现。四是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五是在生殖健康服务方面还存在未被满足的需要,尤其是未婚人群、青少年、流动人口等弱势人群的生殖健康服务方面,差距较大。此外,由于现行生育政策和人们生育意愿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生育水平还比较高,任何政策偏差和工作失误都可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反弹。同时,人口总体素质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口总量与资源、环境的尖锐矛盾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人口分布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这些都会对我国未来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巨大挑战。

13. 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的“五位一体”。 (填空 )

14. 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一个重大举措来实现。 (填空 )

15. (制度)是各种法规、章程、规约等的总称,是人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 (填空 ) 1. 我国在经济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倾向是(D)。 (单选 ) A部分沿海地区围垦大量滩涂 B工业化、城镇化占用大量农田 C部分城市建设过于追求奢华 D以上都是

2. 灰霾的出现与相对湿度呈稳定(B)关系。 (单选 ) A正相关线性 B负相关线性 C正相关曲线 D负相关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