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第二版参考文献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保护生物学第二版参考文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e8cd8a1240c844768eaee59

主要参考文献

1. 安树青, 林金安主编. 1994. 生态学词典.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 艾山江·阿布都拉, 文玉香, 唐顺学等. 1997. 一个多抗小麦一中间惬麦草新种质的选育和细胞分子生

物学鉴定. 遗传学报, 24(5):441~446

3. 蔡淇松. 1999. 关于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的问题与建议二、管理与对策. 生物多样性, 7(1):68~72 4. 蔡清秀,林柳,潘文婧等. 2008. 勐养保护区亚洲象微卫星位点筛选及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兽类学报,

28(2):126~134

5. 曹邓. 2005.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变与诠释. 当代财经, (11):19~21

6. 曹丽敏, 司马永康, 曹利民等. 2001. 保护生物学概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 (植物学专

辑):65~70

7. 车晋滇, 郭喜红. 1999. 北美一枝黄花. 杂草科学, (1):17

8. 陈领. 1999. 中国的濒危物种及其保护. 动物学报, 45(3): 350~354

9. 陈辉,范源洪. 2003. 甘蔗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分子植物育种, Z1: 713~720 10. 陈灵芝主编. 1993.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1. 陈灵芝, 陈清朗, 刘文华. 1997. 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北京:科学出版社 12. 陈道海, 钟炳辉. 1999. 保护生物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3. 陈大鹏, 沈怀舜, 丁亚平等. 2004. 文蛤(Mertrix meretrix)地理种群ISSR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南京师

大学报. 27(3):74~77

14. 陈清郎, 刘文华. 1997. 中国森林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 北京:科学出版社

15. 陈婴芳, 徐宏发. 2003. DNA分子标记及其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6(1):60~64

16. 陈伟烈. 1988. (西藏)植被的植物区系特征. 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西藏植被.

北京:科学出版社,41~84

17. 迟德富, 孙凡, 严善春. 2005.保护生物学.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8. 丁建清, 王韧, 付卫东. 1998. 化学除草剂对恶性杂草水葫芦的控制效果. 植物保护学报, (4):373~374 19. 丁炜,张正旺,常江等. 2005. 基于RAPD的藏马鸡亲缘关系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5):507~509

20. 段小燕,廉振民,王文. 2008. 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延安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 127(1): 64~68

21. 杜恒俭,陈华慧,曹伯勋. 1979.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

22. 傅德志, 左家晡. 1995.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定量化研究——III 区系指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3(4):

23~29

23. 傅之屏. 2001. 保护生物学. 成都: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4. 冯祚建,蔡桂全,郑昌琳. 1986. 西藏哺乳类. 北京:科学出版社

25. 高秀梅, 贺善安, 顾姻等. 1996. 南京中山植物园活植物信息管理子系统. 植物资源与环境,

5(1):43~47

26. 高增祥, 季荣, 徐汝梅等. 2003. 外来种入侵的过程、机理和预测. 生态学报, 23(3):559~570 27. 戈峰. 2002. 现代生态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8. 葛颂, 洪德元. 1994. 遗传多样性及其检测方法 见钱迎倩, 马克平主编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理论与方

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9. 葛颂, 王海群, 张灿明, 洪德元. 1997.八面山银杉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 植物学报,

39(3):266~271

30. 葛永奇, 邱英雄, 丁炳扬, 傅承新. 2003. 孑遗植物银杏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生物多样性,

11(4):276~287

31. 顾万春. 2004. 白皮松交配系统及其种内遗传多样性分量比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7(1):19~25 32. 关广清, 韩亚光等. 1993. 豚草替代控制研究.豚草及豚草综合治理.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3. 郭传友, 王中生, 方炎明. 2003. 外来种入侵与生态安全.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2):73~

78

34. 郝守刚, 马学平, 董熙平等. 2000.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地球历史中的生命.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5. 杭炎, 金燕, 卢宝容. 2004. 濒危植物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

保护.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3(2):260~266

36. 何浩,潘耀忠,朱文泉等. 2005.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应用生态学报, 16(6):122~127 37. 贺善安, 夏冰, 钱俊秋. 1999. 植物园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植物资源与环境, 8(4):47~51 38. 贺善安, 顾姻. 2002. 植物园发展战略研究. 植物资源与环境, 11(1):44~46

39. 黄百渠, 曾庆华, 尹东. 1996. 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

版),(3):90~92

40. 黄磊,王义权. 2004. 扬子鳄种群的微卫星DNA多态及其遗传多样性保护对策分析.遗传学报,

31(2):143~150

41. 黄良民. 2004. 紫红笛鲷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23(5):50~55 42. 纪力强. 2000. 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及CBIS简介. 生物多样性, 8(1): 41~55

43. 计宏祥,徐钦奇,黄万波. 1980. 西藏吉隆沃马公社三趾马动物群. 西藏古生物第一分册. 北京:科学

出版社,18~31

44. Richard Primack,季维智等.2000.保护生物学基础.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5. 蒋志刚. 2000. 物种濒危等级划分与物种保护. 生物学通报,35(9):1~5

46. 蒋志刚, 马克平, 韩兴国. 1997. 保护生物学. .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

47. 蒋志刚, 马克平. 2009. 保护生物学的现状、挑战和对策. 生物多样性,17(2):107~116 48. 金燕, 卢宝荣. 2003. 遗传多样性的取样策略. 生物多样性,11(2):155~161

49. 金燕, 张文驹, 傅大煦等. 2003. 利用ISSR标记研究野大豆居群内遗传变异及其取样策略.植物学报,

45(8):995~1002

50. 廖信军,常洪,张桂香等. 2008. 中国5个地方牦牛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生物多样性, 16 (2):

156~165

51. 李难. 1983. 生物进化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2. 李博. 1993. 普通生态学.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53. 李斌, 顾万春. 2004. 白皮松交配系统及其种内遗传多样性分量比的研究.林业科学研究, 17(1):19~25 54. 李渤生. 1988. 西藏植被发展历史概述. 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西藏植被. 北京:

科学出版社,23~40

55. 李海生. 2004.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生物学通报, 39(2):19~21 56. 李力,王仁卿,王中仁等. 1996.青岛耐冬山茶的多样性(Ⅱ) —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生物多样性,

4(1) :1~6

57. 李俊清, 李景文. 2002. 保护生物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58. 李珊, 赵桂仿. 2003. AFLP 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西北植物学报,23(5):830~836

59. 李珊,蔡宇良,钱增强等. 2004. 云南金钱槭形态变异与遗传变异的相关性研究.生态学报,

24(5):925~931

60. 李中明. 1994. 论生物多样性发展史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生物多样性,2(3):169~172

61. 李海生. 2004.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生物学通报,39(2):19~21 62. 李华章,刘清泗. 1988. 北京平原第四纪环境演变初议.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

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 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 : 41~51 63. 李景文. 1992. 森林生态学.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64. 李义明. 1995. 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和趋势. 见: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

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65. 李义明, 李典谟. 1994. 种群生存力分析的主要原理与方法. 见:钱克倩、马克平主编. 生物多样性研

究的原理与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

66. 李振宇, 解炎. 2002. 中国外来入侵种.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67. 李星学, 周志炎, 郭双兴. 1981. 植物界的发展和演化. 北京:科学出版社

68. 李太武, 李成华, 宋林生, 苏秀榕. 2003. 5个泥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生物多样性,

11(2):118~124

69. 栗琪, 李作洲, 黄宏文. 2004. 猕猴桃野生居群的ISSR分析初报.武汉植物学研究, 22(2):175~178 70. 林万华,黄路生,任军等. 2002. 中外十个猪种H-FABP基因遗传变异的研究.遗传学报, 29(1):12~15 71. 刘伦辉, 谢寿昌等. 1985. 茎泽兰在我国的分布,危害与防除途径的探讨. 生态学报, 5(1):1~6 72. 刘兰锁. 1988.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以来自然环境的演变.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与第四

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 : 68~75

73. 刘 苏, 王祥荣. 2002. 生态入侵及其对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41(4):459~465

74. 刘志毅, 相建海. 2001. 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在海洋动物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Marine Sciences,

25(6):11~13

75. 刘小莉, 刘飞虎, 李宗菊, 曾淑华. 2004 . 10种报春花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26(5):454~458

76. 刘登义, 储玲, 杨月红. 2004. 珍稀濒危植物天目木兰(Magnolia amoena)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应

用生态学报,15(7):1139~1142

77. 刘晓楠. 2003. 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教育发展的新取向. 全球教育展望, (6): 14~16

78. 刘亚令,李作洲,姜正旺等. 2008. 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自然居群遗传结构及其种间杂交渐渗. 植

物生态学报, 32(3):704~718

79. 刘志敏. 2007.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7(2):17~19

80. 柳建华. 1994. 中国移地保护的现状与展望. 见:张友居、何光昕主编. 成都国际大熊猫保护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81. 马渐新,周荣华,董玉琛,等 .1999.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1):1~6 82. 卢晓娜. 2009.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教师问题的思考. 教育探索,(5):82~83 83. 马桂新. 2007. 环境教育学(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84. 马克平. 1993. 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1(1):22~24

85. 马敬能, 孟沙,张佩珊等. 1998.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综述,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86. 马乃喜. 1995.中国西北的自然保护区.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87. 牛继宗, 张德全, 盖文杰等. 2002. 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防护林科技. (1):51~52 88. 欧阳志云, 李振新, 刘建国等. 2002.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恢复过程研究. 生态学报,

22(11):1840~1849

89. 彭少麟. 2001.恢复生态学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

90. 彭云滔,唐绍清,李伯林等. 2005. 野生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生物多样性, 13(1): 36~42 91. 浦庆余,陈霞,陈明等. 1988. 中国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基本特性和研究现状. 见: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

冰川与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江苏省地质学会主编.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 5 : 1~13 92. Pielou ,E. C. 卢泽愚译. 1985.数学生态学(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93. 祁承经译. 1996. 保护生物学概论.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94. 钱丽霞. 2006. 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全球教育展望, 35(8): 31~37 95. 钱迎倩, 马克平. 1994.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96. 强胜, 曹学章. 2000. 中国异域杂草的考察与分析.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9(4):34~38

97. 权洁霞, 戴继勋, 尚迅. 1999. 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9(2):283~288 98. 邱芳, 伏健民, 金德敏, 王斌. 1998. 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检测. 生物多样性, 6(2):143~150 99. 邱英雄, 傅承新. 2001. 明党参的濒危机制及其保护对策的研究.生物多样性, 9(2):151~156

100. 任军, 黄路生, 艾华水等. 2002. 24个中外猪种(群)的AFLP多态性及其群体遗传关系. 遗传学报,

29(9):774~781

101. Richard Primack, 季维智. 2000. 保护生物学基础.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02. 沙伟, 周福军, 祖元刚. 1999. 东北地区豚草种群的遗传变异与遗传分化. 植物研究, 19(4):452~456 103. 沈浩, 刘登义. 2001. 遗传多样性概述. 生物学杂志, 18(3):5~7

104. 邵丹,裴赢,张恒庆. 2007. 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天然红松种群遗传多样性在时间尺度上变化的cpSSR

分析.植物研究, 27(4):473~477

105. 史根东. 2003.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教育研究,(12):44~50

106. 史根东,王巧玲. 200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1):1~4 107. 史根东. 2008.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创新特色——纪念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10周年. 教育研究,

(12): 81~83

108. 施立明. 1990. 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科学信息,(3): 158~164

109.施立明, 贾旭, 胡志昂. 1993. 遗传多样性. 见:陈灵芝主编.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以及其保

护对策. 北京:科学出版社

110. 宋乃庆, 唐智松. 2009. 试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5(2):123~127 111. 宋延龄,杨亲二,黄永青. 1998. 物种多样性研究与保护.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12. 宋卫华 李晓东 李新伟等. 2004. 三狭库区稀有植物裸芸香的遗传多样性和保育策略. 生物多样

性,12(2):227~236

113. 宿兵,施立明,何光晰等. 1994. 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蛋白电泳研究.科学通报, 39(8):742~745 114.万方浩,关广清等. 1993.豚草及豚草综合治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15. 谭荣, 曲福田. 2005. 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学报, 20(6):797~805 116. 田青. 2003.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初探.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3(3):125~127 117. 田青. 2004. 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 学科教育, (8):7~11

118. 田道勇, 赵承福. 2009.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的解析. 教育研究, (3):86-91 119. 王大力. 1995.豚草属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综述. 生态学杂志,14(4):48~53

120. 王秉洛,郑淑玲.1998. 迁地保护在动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见:宋延龄,杨亲二,黄水青. 物种多样

性研究与保护.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21. 王庆礼, 邓红兵. 2002. 自然资源生态伦理观及其可持续发展. 应用生态学报,13(7):892~894 122.王中仁. 1996. 植物等位酶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

123. 王洪新,胡志昂.1996. 植物的繁育系统、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 4(2):92~96 124. 王洪新,胡志昂,钟敏等. 1994. 毛乌素沙地锦鸡儿(Caragana)种群形态变异.生态学报, 14(4):366~371 125. 王崇云. 2002.植物的交配系统与濒危植物的保护繁育策略.生物多样性, 8(4):298~303

126. 王静波, 胡长龙, 徐宏发. 2001. 线粒体DNA(mtDNA)多态性在动物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生物多

样性, 9(2):181~187

127. 王民. 1999.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原则与教学方式. 学科教育, (7): 10~13 128. 王民. 2006.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主题. 环境教育, (1): 27~30

129. 王祖良,丁丽霞,赵明水等. 2008. 濒危植物天目铁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浙江林学院学报, 25

(3):304 ~308

130. 汪小全,邹喻苹,张大明等. 1996. 银杉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中国科学(C辑), 26(5):436~441 131. 吴谡琦,张进兴,洪旭光,孙修勤.2001.分子标记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 高技术通讯, (4):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