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全)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苏州大学 - 微生物学知识点总结(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eaff2787fd5360cba1adb1d

第十章 细菌学概论

1. ①肽聚糖:是原核微生物真菌细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单体聚合而成的大分子网状结构。

②LPS:位于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侧的一层结构,主要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三部分组成。 ③中介体: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结构,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囊泡。 ④菌株: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型的细菌。 ⑤标准菌株: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落。

⑥生长因子:是指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且本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借助外源加入的、微量就可满足细菌生长繁殖的一类有机物质。

⑦培养基:人工配置的满足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⑧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⑨鉴别培养基:是指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培养后发生某种变化,从而区别不同的微生物或对菌株进行分类鉴定。

⑩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由单个细菌大量繁殖所形成的细菌群体。 细菌生化反应:

毒力: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的防御功能,进入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放线菌:是一类呈分枝状生长,主要以孢子繁殖,革兰染色多为阳性的单细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 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细菌的的基本的形态包括 球状, 杆状和螺形状 。 3. 比较G+菌和G-菌细胞壁的异同点。

答:G+细胞壁:较厚,其化学结构简单,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G-菌细胞壁:较薄,化学组分复杂,除了含有较薄肽聚糖外,还有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组成的外膜。

4.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

答:形成原因:菌种的自发突变或通过人工施加某种压力等。

按导致细胞壁缺失的因素和缺失程度分:L型细菌、球状体、原生质体。 5. 细菌特殊结构的概念及功能。

答:概念:不是细菌生活所必需的,包括荚膜、芽孢、鞭毛、菌毛。 功能:荚膜:①保护细菌②能贮藏一定的营养物质③附着作用

芽孢:对热、干燥、辐射、化学药物及其他不良环境的抗性方面均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①与细菌的黏附性有关(普通菌毛)②F+与F-菌株借助性菌毛进行结合传递遗传物质。

6. 根据碳源、能源及电子供体性质的差异将细菌的营养类型主要分为 光能无机自养型 , 光能有机异养型, 化能无机自养型 和 化能有机异养型 四类。

7. 细菌生长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 充足的营养物质 , 适宜的温度 , 合适的酸碱度 和 一定的气体环境。细菌的繁殖以 无性二分裂方式进行。 8. 根据其生长与氧气的关系,细菌可分哪几类?各有何特点?

答: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链,以有力的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才能完成有氧呼吸,

仅能在有氧的环境下生长。

1

微需氧菌:只能在较低的氧分压下才能正常生长,通过呼吸链并以氧为最终氢受体而产能。 耐氧菌:可以在分子氧存在下进行厌氧生活的厌氧菌,不具有呼吸链,只能以发酵产能。 兼性厌氧菌:无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发酵,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

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无氧环境中生活。

9. 按照其物理状态,培养基可分为 液体培养基 , 固体培养基 和 半固体培养基 三类,最常用的凝固剂是 琼脂 。

10. 何谓细菌的生长曲线?典型的生长曲线可分几期?各有何特点?

答:描述细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细菌群体生长规律的曲线称之为生长曲线。 分为:延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特点:

延缓期:细菌细胞不分裂,菌数不增加,生长速度接近于零,但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合成代谢旺盛,此期易产生诱导酶,对外界不良环境敏感。

对数期:细菌以最大的生长速度生长和分裂,繁殖速度最快;对外界因素作用敏感,代谢活性最强,酶活性高且稳定,生活能力强。

稳定期:细菌分裂增加的细胞数等于死亡的细胞数;细胞贮存贮藏物,次级代谢产物开始积累。收获细菌的代谢产物、观察芽孢多选择该期。

衰亡期:菌体死亡速率超过繁殖速率,活菌数呈几何级数下降,细胞形态发生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释放氨基酸、抗生素、酶和内毒素。

11. 化能营养型细菌主要的产能方式包括 发酵 、 无机物氧化和呼吸,其中呼吸可分为

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两种类型。

12. 细菌与医药学相关的重要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各有何应用价值?

答:热原质: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因为外源性热原质是细菌在合成代谢中产生,能导致

感染机体发热的物质,所以在注射药品的生产中药特别注意防止热原质污染。

毒素与侵袭性酶:毒素有毒,侵袭性酶损伤机体组织,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细菌素:有特异性,用于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色素:用于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抗生素:能选择性杀死其他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维生素:供给人体吸收。 13. 比较细菌内、外毒素的特性。 答:内毒素是多数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后才大量释放到菌

细胞外。

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其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14. 细菌感染类型包括 隐性感染 、 潜伏感染 、 显性感染 和 带菌状态 。 15. 全身细菌感染有哪几种常见类型?各有何特点。

答: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并未在血液中繁殖产生毒素,无明显中毒症状。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机体出现全身严重中毒症

状。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不进入血液,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

的临床症状。 脓毒血症:化脓性致病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机体的其他组织

和器官,引起心的化脓性病灶。

2

16. 革兰染色的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和意义。 答:原理:同过复染色法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细菌或同种细菌的不同结构部位染成不同的颜色,

既可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结构,又有助于对细菌进行鉴别。

方法:将细菌涂片、干燥和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经碘液酶染,后用95%的乙醇脱

色,最后用苯酚复红或沙黄复染,干燥后置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判断:镜下呈紫色的为革兰阳性菌;呈红色为革兰阴性菌。

意义:①有助于细菌分类。②了解细菌的致病性。③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

17.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 直接涂片镜检 、 分离培养、 生化试验 、 血清学鉴定 以及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 18. 放线菌的基本形态、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

答:基本形态:多数具有发育良好的分枝状菌丝体,少数为原始丝状的简单形态。 繁殖方式:无性繁殖

菌落特征:气生菌丝型:①菌落圆形,有时呈同心环状。②幼龄菌落很像细菌菌落;当孢子

丝成熟时形成大量包子不满菌落表面,使菌落呈现颗粒状、粉状或绒状。③产生色素:幼龄时,颜色较浅;孢子成熟时,为孢子堆的颜色。

基内菌丝型:菌落较小,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粉状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转座子(Tn):是一类分子量较大的转座因子,一般大小约为2—25KDa 插入序列(IS):最简单的转座因子,不携带任何已知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两端反向重复序列 R质粒:即耐药质粒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或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因为噬菌体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前噬菌体:即整合在宿主菌核酸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2. 与微生物遗传变异有关的遗传物质包括 核酸 、 染色体 、 质粒 和 转座子 。

3.质粒的概念、基本特性及医药学中有重要意义的质粒。

质粒:染色体外的的遗传物因子,能自主复制,环状闭合的双链DNA,赋予微生物特殊的生物学性状 基本特性:

1.绝大多数质粒是ccc双链DNA分子,分子量1~1000KDa 2.能自主复制,为复制子,分严紧型质粒和松弛型质粒 3.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4.可自行丢失与消除,频率低

5.转移性,有接合型质粒和非接合型质粒 6.有相容性和不相容性

医药学中有重要意义的质粒:

1.致育质粒(F质粒) 2. R质粒(耐药质粒)3.Col质粒4.代谢质粒 4. 根据其与宿主菌的关系,噬菌体可分哪两类?各有何特点?

1.烈(毒)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

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

2.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e)

噬菌体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菌核酸中,随宿主菌核酸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

3

裂而传代,也称溶原性噬菌体

5. 微生物与医药学相关的变异株有哪些?各有何价值? 1.高产突变株 2.抗性突变株

抗噬菌体突变株:噬菌体吸附位点变异 抗药突变株:常用作菌株间杂交的选择标记 3.条件致死突变株

在许可条件下,突变株表现出野生型的表型,而在限制条件下致死。 如温度敏感(Ts)突变株,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选择标记 4.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微生物经突变后,失去对某种生长因素 (维生素、氨基酸或核苷酸) 的合成能力, 必须依靠外界供应才能生长,这种突变株称为营养缺陷型突变株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可用作遗传学研究和菌种选育的重要手段,用作氨基酸的生产菌 种,氨基酸,维生素含量的生物检定,Ames 试验中用于检测某种新药是否具有诱变作用 5.毒力变异株:卡介苗、狂犬病疫苗 6. 微生物基因突变的特性。

--

1.自发性和稀少性:自发突变率109~106

2.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 3.可诱发性:诱变可提高变异率10~105倍 4.独立性:某一基因突变不影响其他基因的突变率 5.可遗传性

6.可逆性: 野生型菌株 突变株 回复突变 基因内(外)抑制突变

7. 微生物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和重组主要有哪些方式?各有何特点?

1.转化: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供体菌游离 DNA片段,从而获得了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转化是细菌中最早发现的遗传物质转移形式。

2.接合:指供体菌和受体菌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遗传物质自供体菌转移入受体菌,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广泛存在于G-,少数G+,链霉菌

3.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内,通过交换重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的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转导现象在自然界比较普遍,它在低等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很可能是产生新基因组合的一种重要方式。 4.噬菌体转变(溶原转变):由于温和噬菌体感染,前噬菌体整合入宿主菌染色体而使其溶原化的同时,使宿主菌的表型特征发生改变的这一过程,也称溶原性转变。

5.原生质体融合:将两种不同的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等处理,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进行彼此融合的过程。

第十二章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

1. 可引起人类感染常见的化脓性球菌包括 葡萄球菌, 链球菌 , 肺炎球菌 , 脑膜炎奈瑟菌 和 淋病奈瑟菌 。其中革兰阳性球菌为 葡萄球菌 , 链球菌 和 肺炎球菌 ;革兰阴性球菌为 脑膜炎奈瑟菌 和 淋病奈瑟菌 。

2. 葡萄球菌菌体呈 球状或椭圆形 ,革兰染色阳性 ,典型排列呈 葡萄串状 ,可产生 脂溶性色素 ,所以其菌落常呈金黄色、白色或柠檬色。根据色素、

生化反应等,可将葡萄球菌分为 金黄色葡萄球菌 、 表皮葡萄球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