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学术论文(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学术论文(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ed4399499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1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学术论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有的作者不缺生活积累,他们常年固守在生活的黄土中,像农民一样辛苦耕耘,其中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却难得有更高水平的突破。不少作品,有生活,却无新意;忠实于写实,却呆板没有灵气;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即使能够读下去,却很难再回味。对这些作者来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成新的恶果。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越是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越高,而且,在这种融合中,其思想的生命力往往占据更突出的地位。仅就审美感觉的细腻、文笔的优美、生活积累的厚实、学问的专精等而言,现代作家中与鲁迅相当甚至超过者不乏其人,却无法与鲁迅媲美,其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无人比肩。

要在变幻的生活流中做出深层艺术真实的发现,更需要仰仗思想的穿透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生活写生活、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而娱乐的“背朝天”式的写作,往往局限于思维或材料的自身,难以超拔而出,给人以“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精神震撼和思想提升。

回头看,没有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新时期文学;向前看,21世纪文学的辉煌同样离不开思想的支撑。对作家来说,生活的“黄土”永远是文学的源泉,但必须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才有可能产生“天高地厚”的文学经典。每一次对生活的新发现,每一次艺术

- 1 -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上的新突破,都以思想上的突破为先导。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

(摘编自江岳《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家如果有生活的丰厚积累,就不会再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 B.对曾经的文学政治化的反感,是导致当下文学创作思想贫乏的唯一原因。 C.作家想要让自己创作的作品成为经典就必须将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 D.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只要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就会产生伟大文学经典。

【解析】选C。A项,作家“有生活的丰厚积累”不是“不会再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的充分条件。B项,原文是“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注意“很大程度上”,这里说“唯一原因”不妥。D项,原文是“生活的‘黄土’永远是文学的源泉,但必须用心灵去审视和耕耘,才有可能产生‘天高地厚’的文学经典”,注意“才有可能产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采用摆问题、析原因、树观点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上创作的反思。 C.文章将现代作家的创作与鲁迅作品进行对比,论证了思想性之于文学的重要性。 D.文章在上文充分论述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生活的‘黄土’永远是文学的源泉”的结论。 【解析】选D。D项,应为“最终得出‘思想有深度,文学才有力度’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当下的文学创作者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缺乏的是思想深刻的文学大师。 B.当下文学创作的“过度娱乐”,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安适相背离。 C.就生活写生活、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而娱乐的写作同样具有精神震撼。 D.思想上的解放让每位作家对生活都会有新发现,且在艺术上会有新突破。

【解析】选A。B项,应为“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安适这些社会原因”。C项,应为“难有精神震撼”。D项,“让每位作家”说法过于绝对。 二、(2019·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梁启超在《书法指导》中曾提到,学书法,不宜从赵孟

、董其昌一派入手,不是不好,只

是不容易学,易导致笔力软弱,无“丈夫气”。梁启超这番基于书法气质所下之论断颇有见地。“丈夫气”固然不是书法所有之必须,却是值得提倡的一种精神气质。

- 2 -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何为“丈夫气”?《孟子》有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丈夫气”,即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有毅力、不忸怩、不矫饰。书法的“丈夫气”,则是融书卷气、金石气、士大夫气、雄健气于一体的阳刚博大的精神气质,是书法雄健、雄强之气的一种拟人化表达。这其中,书卷气尤为重要,没有书卷气的“丈夫气”,常是一种狂怪之气、粗鄙之气和莽夫之气,去书法之本质远矣。“丈夫气”是书法的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的精神表征。

客观来讲,书法之美并无优劣之分,有阳刚雄强之美,也有阴柔妍媚之美。然而,阴柔妍媚之美虽是书法的一种气质,当代书法艺术却不能仅停留于此,因为一个伟大时代的书风,绝不能缺少昂扬的精神气度。我们经常会看到汉简书法、石刻书法上的长撇大捺或最末一长竖笔,划破长空,震撼人心。要知道,这种艺术精神,并非出自文人贵族之手,而往往出自普通书吏。可见,在汉代,任何一个阶层,只要稍识字者,包括女性和一般工匠,都不乏强烈的书法艺术表达冲动,这是其有别于其他朝代之处。

汉代之后,从曹魏到北周,书法艺术几乎都表现为一种阳刚伟岸之象,可谓“丈夫气”十足。东晋时帖学已经完善成熟,书风则为之一变,开启了南朝风雅,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但帖学书风在运笔上过度强调点画二端的表现,容易产生浮浅平滑、飘浮空怯等弊病,其雄豪之气逊于汉魏。到唐朝,雄强阳刚的书风重新被崇尚。到了清代,碑学开始兴盛,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碑学的拙朴、倔强、瘦硬特点,促生了金石书风。金石气使书法呈现出阳刚之美,书法审美产生巨大变革。但碑学书风厚重的结体容易失之荒率粗糙、狂肆怪野,为了克服碑学书风的弊端,有人提出了碑帖结合的方法。曾国藩曾说:“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碑学固可以救帖学妍媚之弊,然仍需以帖学之妍雅救碑学粗鄙之弊。

书法审美总是在一种正反合的历史轨迹中前行,但不论如何发展,书法的“丈夫气”都极其重要。每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都体现在这一时代的主流书风之中。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的伟大时代,需要一种大丈夫的担当精神,尤应要倡导与时代精神相符的阳刚大气的书风。

(摘编自朱中原《书法要有“丈夫气”》)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丈夫气”是充满雄健、雄强之气的阳刚博大的精神气质,是书法必须提倡的。 B.“丈夫气”是一种拟人化表达,作为书法格局的精神表征,融多种气质于一身。

- 3 -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C.“丈夫气”使得汉代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能拥有一种强烈的书法艺术表达冲动。 D.“丈夫气”在书法中至关重要,因为书法审美总是在正反合的历史轨迹中前行。

【解析】选B。A项,“必须”错,原文说“‘丈夫气’固然不是书法所有之必须,却是值得提倡的一种精神气质”;C项,“任何一个阶层”错,原文是“任何一个阶层,只要稍识字者”,同时原因分析错;D项,因果关系错,原文是转折关系。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第二段中引用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来引出书法“丈夫气”的内涵。 B.文章第四段对碑学与帖学进行正反对比,指出二者相互弥补才能克服弊端。 C.文章梳理书法气质的变化,明确了“丈夫气”在书法史中多居主流的事实。 D.文章论述了时代精神与主流书风的关系,指出当今书法尤其需要“丈夫气”。 【解析】选B。B项,“正反对比”错。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文中梁启超的论断看,赵孟、董其昌一派的书法是缺乏“丈夫气”的。 B.书卷气是克服书法“丈夫气”中狂怪、粗鄙和莽夫之气等缺点的重要因素。 C.东晋时期帖学的审美追求使得这一时期书风表现出的豪迈之气逊于汉魏。 D.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时代,不仅书法,所有艺术创作都应符合时代精神。 【解析】选A。推断错,原文是“不容易学,易导致笔力软弱,无‘丈夫气’”。 三、(2019·昆明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种为现实服务的创作。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从早期的《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水星播种》《逃出母宇宙》等小说,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作品,用流畅的、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