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复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病理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f4d60cc83d049649b6658a0

? 破坏种子萌发力。

? 萌芽后,芽或叶被霉烂菌侵害而烂掉。 ? 种皮霉烂,子叶也受害。 二、症状

? 具霉味

? 种皮:生长各种颜色的霉层或丝状物,少数为白色或黄色的蜡油状菌落。 ? 内部:3种情况 ? 变成糊状,呈褐色湿腐。

? 保持原形,只有胚乳部分有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纹。 ? 形状和颜色不变。 三、病原菌

? 80多种霉烂菌。多为腐生性的。按危害大小: ? 青霉菌(Penicillium) ? 曲霉菌(Aspergillus) ? 交链孢菌(Alternaria) ? 镰刀菌(Fusarium)

? 根霉(Rhizopus) 1. 青霉菌类 (Penicillium)

? 霉层中心部呈蓝绿色或灰绿色,边缘是白色菌丝。 ? 分生孢子梗直立,扫帚状分支。 ? 分支顶端产生瓶状小梗。

? 小梗顶端产生成串、无色圆形的分生孢子。 2. 曲霉菌类 (Aspergillus)

? 菌丝层稀疏,上生大头针状褐色或黑褐色子实体。 ? 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膨大成圆形或椭圆形。 ? 瓶状小梗1-2层放射状分布。

? 分生孢子聚集在分生孢子梗顶端呈头状。 3. 交链孢菌(Alternaria)

? 霉层毛绒状,褐色中显绿色,边缘白色。 ? 分生孢子梗深色。

? 顶端单生或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砖隔状分生孢子。

? 分生孢子从产孢孔内长出,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顶端有喙状细胞。 4. 匍枝根霉 (Rhizopus stolonifer)

? 种皮上生有细长白色菌丝、老熟后菌丝上生出黑色孢子囊。 ? 菌丝分化出匍匐枝和假根。

? 孢囊梗单生或丛生、与假根对称,顶端着生球状孢子囊。 ? 孢子囊内有许多孢囊孢子。 5. 镰刀菌( Fusarium)

? 种皮上生出白色霉层,中心部逐渐变为红色或蓝色。 ? 菌丝无色分隔,具有大、小两种孢子。 ? 大型分生孢子多细胞,镰刀型。

? 小型分生孢子单细胞,椭圆形至卵圆形。 四、发病规律

? 病菌多是腐生性的,存在范围广,种子和这类病接触的机会很多。

21

成熟种实在某种条件下会为病菌的侵染创造有利条件,造成病害的迅速蔓延。 在贮藏库里,湿度的适宜与否才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子。

与湿度的关系:多数种子保存的含水量(除壳斗科<40%)不能>12%。 含水量>12% ,种子容易内呼吸而产生热能,促进种子进一步发酵。 环境 要求干爽,但不能过于干燥。 东北地区不必考虑环境湿度。

与温度的关系:病原菌属中温菌类,生长最适温度20~25℃。 若湿度适合,10℃以上就霉烂。 保存种子合理温度界限< 5℃。

陈旧种子携带的菌(种类、数量)都很多。带果翅的种子更容易带菌,应在无氧的条件下或去翅后保存。

? 霉烂首先从带伤或有虫口的种子开始,所以保存种子时应汰除这样的种子。 五、防治措施

及时采收,采收时要避免损伤。

? 贮藏时种子要干燥,剔除坏种、病种和虫种。

? 保持库内卫生,进行消毒处理,温度保持在 0-4 ℃为宜,保持通风。 ? 沙藏种子催芽时,要注意消毒。 幼苗立枯病 二、 分布及危害 二、 症状

? 种芽腐烂型 茎叶腐烂型 幼苗猝倒型 苗木立枯型 三、病原

? 非侵染性

? 侵染性:腐霉菌、丝核菌、镰刀菌(土壤中的习居菌,以卵孢子、菌核和厚垣孢子

越冬)

4、发病规律

? 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侵染来源。

? 病菌借雨水灌溉水传播,适宜条件下再侵染。 ? 病害的发展与以下因素相关:

? 前作感病 雨天操作 圃地粗糙 肥料未腐熟 播种不及时 五、防治方法

? 以栽培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 ? 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

? 选好圃地 土壤消毒 合理施肥 细致整地 及时播种 药剂防治:五氯硝基苯 杨冠瘿病(根癌病)

分布及危害: 杨柳科、蔷薇科受害最重。 二、症状

? 主要发生于根颈部,以及主根、侧根、主干、枝条上。 ? 受害处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瘤。

? 当瘤环树干一周时,表皮龟裂变褐色时,植株上部死亡。 三、病原

? 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 杆状,1-4根周生短鞭毛。 革兰氏染色阴性 。 发育适温:22℃。 ? Ti质粒肿瘤诱导质粒。 T-DNA:携带编码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合成的酶的基因。

22

? ? ? ? ? ? ? ? ? ?

四、发病规律

? 越冬: 根部土壤; 癌瘤组织表面。

? 传播:灌溉水、雨水、嫁接工具、地下害虫等; 苗木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 侵入:伤口。 潜育期几周至一年以上。

? 湿度大、微碱性、疏松土壤有助于病害发生。 ? 芽接比切接发病轻。

? 根部伤口数量与发病率成正相关。

? 毛白杨比加杨、钻天杨发病重,沙兰杨、大关杨很少发病。 五、 防治方法

1严格苗木检疫。2选用未感染根癌病的地区建立苗圃。3嫁接时,选用健康的苗木;嫁接刀消毒(高锰酸钾或75%酒精)。4 发现病苗及时除去。 5防止苗木产生各种伤口。 6生物防治:放射形土壤杆菌K84。

根结线虫病 一、分布及危害 二、症状

? 根部虫瘿:主根、侧根上大小不等的根结。 ? 感病根比健康根短。 ? 侧根少、根毛少。

? 地上部分:生长衰弱、黄、矮;严重时当年死亡。 三、病原

? 根结线虫属( Meloidonyge spp.) 线虫纲。 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 ? 常见种: 北方根结线虫 南方根结线虫 爪哇根结线虫 花生根结线虫 四、发病规律

? 越冬: 卵或二龄幼虫在土壤中; 未成熟的雌虫在寄主根内。 ? 传播: 种苗、农具、肥料、水流; 线虫本身的移动。 ? 卵/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成虫

? 影响发病的因素: 土壤温度、湿度。 砂性土壤发病重。 发育快慢和危害程度主

要取决于2龄幼虫有无适宜侵染条件的存在。

五、防治原则

? 实行严格检疫,防止病害蔓延。 ? 选好圃地和轮作。 ? 土壤处理:

? 化学:溴甲烷、氯化苦、甲醛水、D.D混剂、呋喃丹等; ? 物理:温室土壤或病苗用45℃蒸汽处理30-60 min。 杨黑斑病

一、分布及危害

? 凡有杨树栽培的地方均有发生。 多发生于苗圃。 二、症状

? 病原菌种类不同或在不同杨树种类上,其危害状有一定的差异。 ? 病叶上病斑细小,黑褐色或褐色。

? 中央出现乳白色突起的小点-分生孢子器。 ? 小点常汇成较大的黑色斑块或全叶变黑枯死。 三、病原

? 盘二孢属 (Marssonia) 真菌。

23

? 半知菌亚门。

? 分生孢子盘位于病叶角质层下,后突破外露。 ? 分生孢梗短、不分枝;

? 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上面细胞大且钝圆,下面细胞小但略尖。 四、发病规律

? 1以菌丝体在落叶或病斑中越冬。 2风雨传播。3 气孔侵入。 4潜育期2-8天。5 有

再侵染。6. 7月初至8月上旬高温多雨、地势低洼、种植密度过大,发病重。

五、 防治措施

? a注意圃地选择。 b及时清扫处理病落叶,减少病原。c合理密植,改善苗木的通

风透光条件。d选育和栽培抗病速生品种。e药剂防治: 波尔多液 1:1:200 85%代森锌 250 倍液

落叶松—杨锈病 一、 分布及为害 二、症状

? 落叶松: 黄绿色病斑,肿起小疱,其上生黑褐色小点。 下表面产生疮斑,破裂后

露出黄粉堆 。

? 杨树: 叶背面:初生淡绿色小斑点,后出现橘黄色小疱,破裂后散出黄粉。 叶正

面:秋初出现褐色至深褐色斑。

三、病原

? 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 落叶松上 :性孢子:很小,圆形。锈孢子:球形,黄色,表面有刺。 ? 杨树上 :夏孢子:椭圆形,表面有刺。冬孢子:长筒形,棕褐色。 ? 担孢子:单孢球形。 四、发病规律

? 发病过程:

? 潮湿环境是各类孢子萌发侵染的先决条件。 ? 林分密度大,树木徒长利于病害发生。 五、防治措施

? 选育抗病品种

? 不营造落叶松与杨树的混交林。 ? 合理密植、合理施肥。

? 药剂防治:落叶松:4月末喷洒1%波尔多液。杨树:夏季用 25%粉锈宁1000×或1%

波尔多液等喷洒苗木。

松落针病

一、分布及危害 二、症状:

? 初期症状:黄色斑点或段斑,晚秋变黄脱落。 ? 后期症状

? 黑线:翌春落叶上产生纤细黑色或褐色横线,将针叶分成若干段。

? 分生孢子器:在二横线间产生长椭圆形或圆形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 子囊果:此后产生较大黑色或灰色椭圆形的突起粒点,有油漆光泽,中间有一条纵

裂缝,即子囊果。

三、病原

? 散斑壳菌(Lophodermium)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