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内在逻辑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议论文的内在逻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f830635ff00bed5b9f31d82

议论文的逻辑推进与层次结构

闵行区教育学院王林

(说明:本文发表于5月18日《文汇报》,发表时编辑对标题进行了修改) 近年来,在高考的议论文写作中,考生写出的“四不像”的作文屡见不鲜。这种“四不像”的文章,没有对问题展开集中的论述,找不见作者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缺少内在的逻辑分析,结构松散无序,看起来像散文却无内在的神韵,像随笔却无内在的文理,像记叙文却无清晰的叙事脉络。这种文章,与命题者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考查要求相去甚远,影响了考生的语文考试成绩。

仔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通病主要有两个:一是文章的论证过程缺少逻辑推进,一是文章的层次结构布局不合理。

议论文的写作有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而所谓逻辑推进就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证的思辨过程。议论文从审题立论到谋篇布局到文章结尾,逻辑论证贯穿始终。许多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对论点和论据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们在文章的开头就能够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然后罗列出一个乃至几个与论点相关的材料。但是,怎样利用材料对提出的观点进行深层次地、多角度地论证,都做得不好或者是没做。他们在提出观点后,基本上就在平面上打转,没有逻辑推进,没有层次递进,因而也就没有层次结构。

议论文的层次结构是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为了便于逻辑推进而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述的思维进程路径。它不是简单的段落组合,也不是作者强加给文章的外在形式,它是便于作者思想观点表达、推动逻辑进程、最终形成自己观点的利器。一篇文章的结构常常是考生思维素质的反映,而要把自己所思考的问题、表达的观点、分析的理路、论证的逻辑过程全部包容其中,更显示出考生写作思维的发达程度与写作水平的高低。所以,高考中,那些结构严谨完整、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往往更能获得高分。

议论论文的层次结构是逻辑分析层层推进的需要,它为逻辑推进服务,合理的层次结构有利于逻辑推进的进行,散乱的层次结构就会影响到逻辑论证的推进。因而,选择一个合理的结构布局,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极为重要。

议论文总体上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写作中,最常见的基本结构有下面几种:

1、总分式结构。这种结构可简化为:“总(引论)——分(本论)——总(结论)” 三部分,它要求“引论”与“结论”都要紧扣主题并前后呼应。本论部分的几个分论点从不同的层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2、递进式结构。这种结构是纵向延伸、步步推进的。它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也可以简化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几

部分。“是什么”部分可提出问题、指明问题实质、阐明论述范围、提出中心论点等。“为什么”是对“是什么”的说明,着重讲清观点成立的理由,“怎么样”指出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这种结构和总分结构在写作时也可以综合使用。 3、对照式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简化为:“开头(提出论点)——本论(正反对比)——结论(总结归纳)”。对照式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来突出深化文章的观点。

当然,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题型采用一些变式的结构,如针对某些材料作文,可以采用“引(引材料、亮观点)”——“议(发议论)”——“联”(联现实)——“结(做结论)”的结构等。这些都需要考生根据论述的方便而灵活变通。

议论文的逻辑推进与层次结构是相互依存的,逻辑论证随着层次结构而逐层推进,而结构层次又依照逻辑推进的需要而做合理的布局。写作之前,为文章谋划好布局,搭设好框架,这既保证了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又使得文章不会走题,更为作文取得好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文点评:

生活中的张与弛 闵行区七宝中学 彭颖波

生活如同射箭,箭若在弦,只有张弓才能一矢中的,箭若离弦,只有弛弓才能养精蓄锐。射箭宜张弛有道,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张”,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是对待工作、学习的严谨态度。在工作学习时集中精力是取得成就的前提。试想,如果没有弗莱明日复一日地在实验室中紧张探索,人类或许至今还在瘟疫与疾病中挣扎,如果没有鲁迅孜孜不倦地不缀笔耕,国人或许至今还在苟且与混沌中摸索??如果没有他们对待工作的这份严谨与不懈,又何来为人称道的成就?因此,对待工作与学习,“张”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紧张应对,全力以赴,才能一矢中的。

“弛”,是休养生息、调节放松,是工作、学习之余享受生活的明智之举。常言道:“一个不会休息的人必然也不会工作”,不论多么强韧的弓,绷久了都会断,不论多么坚毅的人,紧张过度都会失控。可见,学会松弛下来,自我减压,在工作学习之余“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多么重要。无论是爱因斯坦拉小提琴解压,还是巴普洛夫以运动调节身心,还是黄庭坚了却公家事后登快阁寄情于自然,

“弛”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弛”并不意味着一心享乐,消磨意志,反而是对“张”的补充和延续。只有将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继续面对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并在其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内心的宁静。一个不停埋头赶路的人是不会欣赏到沿途的风景的,一个只知勤奋工作而不懂放松的人也绝不会拥有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弛”是明智的,也是明确的。只有养精蓄锐,厚积薄发,才能再鸣惊人。

生活中的“张”与“弛”是有机结合的,我们要把握它们的度,这要求我们学会自律。把握“张”与“弛”的度不是难题,更重要的是处理好二者的轻重,在该全力以赴时不因贪图享乐而消极怠工,在该享受生活时不因锱铢必较而忧心忡忡,这才是“张”与“弛”最完美的结合。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贪念,克服惰性,更要做到坚守自己的选择,心无旁骛。这样,生活才能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生活也像那时弯时直的弓,太紧则断,太松则疲。唯有射箭时绷紧,射完后放松,才是最佳的使用之道,才能使箭益远、弓益良。生活中的拼搏与放松、奋发与休闲的关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唯有张弛有道,才是生活的大智慧。

王林点评:这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开篇由射箭点题,简洁明了。然后在第2、3两段分别给“张”与“驰”下定义并做进一步分析。第4段再把“张”与“驰”合起来论证,提出要让“生活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结尾再次以射箭为喻,呼应开头并点题。这是篇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文章,它开合有度,松紧自如,让我们看到,文章的结构是逻辑推进的一种手段,它是以优化内容、深化思想为目的的。这篇文章很适合在和短时间内阅读,应评定为“一类中”。

使物与物使

徐汇区西南位育中学 蒋思纬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然而,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君子使物”是对事物的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它强调了自我价值、精神的独立,强调了人是物的主人,物受人支配。而管子又说“不为物使”,他否认了人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因此,在我看来,人应有支配、掌控事物的能力,能且善于使物;与此同时,也应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此乃人与物相处的辨证之道,最终达到物与我的统一。

“君子使物”是合理的,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人不应只等待着命运的主宰,而应学会做命运、做生活的主人。“君子使物”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体现,将物为我所用,不被世俗所累,探寻精神的独立与自我的价值。“君子使物”是物尽其用,使君子品性等各方面更趋于完善。霍金身体残缺,却依旧没有被自身的缺陷与难以掌控的冰冷的金属仪器所限制,反而利用现有仪器为之所用,突破极限,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时间简史》的问世便使最好的证明。

然而,当人们习惯于强调人是物的主人,而忽视了物对人的制约,忽视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便会陷于虚妄与不义之中了。人们过度砍伐树木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看似“使物”,使世间万物更有效地被利用,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却忘了在“使物”的同时,对大自然表达最基本的应有的尊重,最后竟被自然限制自身的发展,被其“物使”了。人类抛弃了义,陷入虚妄之中。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君子使物以完善自身,那么若被物使,岂不是受到了牵制,达不到君子所追求的自在的精神、独立的境界了吗?”我想说,君子“使物”与被“物使”并不两相矛盾,我们应追求的是在接受事物客观限制下的支配事物,不任意妄为、不毫无节制,不做精神的虚妄者与不切实际的事物统治者。陶渊明受世俗影响而寻求自我的气节,一山一草的宁静安详都是他内心闲适、淡泊自守的写照,而他自守的气节对世俗亦有所裨益。杨丽萍受到自然的启发跳出灵动、纯美的孔雀之舞,她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她的每一次舞蹈,都是自然的重现,更是艺术的重生。他们都是在客观条件下寻求自我的价值,使“物皆着我之色彩”,使物变得丰富而多彩,使心灵与物达到完美的契合。

物与我应是辨证统一的。君子懂得使物,也应懂得接受事物对人的影响,寻求在限制下的自由与独立。

王林点评: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犀利的逻辑分析背后透出的沉稳与老练,以及作者驾驭文章的能力。文章开头点题并表明自己的态度,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第2段论述“君子使物”;在第3段论述如果只“使物”,最终被“物使”。第4段合起来辩证地论述“君子使物”与被“物使”并不两相矛盾。结尾点题。阅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逻辑推进的力量与缜密的思维,看到文章结构层次的布局与逻辑推进的进程如此合拍妥帖。精巧的结构把作者的观点清晰地凸显出来,文章应评定为“一类中”。

“拿去”主义 宝山区吴淞中学 周伊佳

林书豪在球场上的表现卓越非凡,让我为之倾心。但我知道,他不是我们的;苹果手机纤薄精巧,令我为之疯狂。但我明白,这也不是我们的。

这似乎是一种看似稳定的模式:台湾人卖力地生产,中国大陆人豪爽地掏钱,美国人尽情的吞咽。我们没有能力当卖家,于是只是“委屈”地当一回买家。可是你甘心吗?你愿意看到中国只能一个劲儿地“拿来”却不“拿去”的局面吗?当然不!我们要争做“食物链”顶端的人,发展自己的事业,自豪地朝别人喊一声:“拿去!”

“拿去”主义需要的是技术,是适宜的环境和培养的人才。美国的制度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来决定如何发展,而这恰恰是国内缺少的。我们的一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