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年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 简答题论述题重点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14-15年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 简答题论述题重点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fbf21f35acfa1c7ab00cc7b

2014-2015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型:

1、单选题:20题*1分=20分 2、多选题:10题*2分=20分 3、简答题:2题*10分=20分 4、论述题:2题*20分=40分

第二章

1、 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pp.41-43

积极:《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消极: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平分土地方案也并未付诸实行。 《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反映《资政新篇》 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但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2、 什么是洋务运动?有何历史地位?为何无法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p.46-48

19世纪60年代初,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主张引进、改造西方的洋务运动 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洋务事业主要有: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陆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历史地位 洋务运动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社会风气改变。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发展起来的。 失败原因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兴办的企业一切依赖外国。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管理基本上是封建衙门式的,经营不讲效益,产品质量低下,企业内部极其腐败。

3、 什么是“百日维新”?它为什么会失败?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教训?p.50-54 百日维新 光绪皇帝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1898年颁布“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变法,并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总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1

失败原因

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幻想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抗俄国,但都落了空。 ③惧怕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作为后盾,只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意义○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1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教训 第三章

1、清末“新政”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实行有何影响?P.56

4、 革命与改良辩论的内容。P62-64 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论战的焦点) 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2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走上革命的道路。 目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革命运动兴起;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阻止革命形势发展,清政府实行新政。 ①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主要内容影响 ②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③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④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⑤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改良派 革命会引起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只能改良、立宪 ①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爱国必须革命。 革命派 ②革命虽不免流血,但避免了人民在清政府统治下长期遭受难堪的痛苦和作出更大的牺牲。 ③人们在革命中的努力与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改良派 中国“国民恶劣”、“智力低下”,没有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革命派 ①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②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2

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 土地国有是危害国本;平均地权是煽动乞丐流氓。他们认为土地问题不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不存在社会革命的可能,只会导致大动乱。 社会上严重的“地主强权”、“地权失平”的现象必须通过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的社会革命来解决,从而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革命派

3.关于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

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三民主义”的纲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临时约法》。

4.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P55-57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使之具有历史必然性)。

《辛丑条约》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为支付巨额的对外赔款,清政府增加税赋,且官员腐败,导致民不聊生。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这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分崩离析。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与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留洋知识分子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与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5.怎样理解和评价辛亥革命的成与败?

(1)成功之处: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践了民主共和的方案,并使民主共的观念深入人心;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 (2)失败之处: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质的改变;民主共和的方案未能贯彻下去;社会生活仍呈现出萧条、惨淡的景象。

6.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及教训:pp.70-72 原因:

(1)帝国主义绝不容许中国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自己失去剥削和奴役的对象,因此他们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持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

(2)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口号,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与支持。 (3)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革命根基相当单薄。

3

(4)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教训: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和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现今的中国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五章

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那些理论探索?p.126-129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在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与发展。

早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必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1929年4月,针对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某些人担心农村斗争超过城市斗争将不利于中国革命的观点,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随着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还明确地提出了“农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的思想。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2、20世纪20、30年代,中共领导人犯了哪些“左”倾错误?为什么会犯这些错误? p.132-134

三次“左”倾错误:

(1)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2)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3)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其主要错误是:①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②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4

③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④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⑤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以外,主要的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遵义会议做出了哪些重要的决策?有何历史意义? p.134-136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