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预报员上岗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新任预报员上岗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更新完毕开始阅读efc99ff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3d

中国天气培训教学大纲 一、培训目标

通过复习式的教学,回顾和加深理解天气学基本原理,掌握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的主要特点,熟知影响我国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了解我国典型的天气过程。 二、课时安排

共28学时,24学时授课,4学时考核。 三、先修课程

气象学;天气学原理;中国天气过程;动力气象;天气分析。 四、基本要求

1.掌握大气环流、尤其是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基本特征; 2.掌握影响我国的西风带天气系统及其特征、演变;

3.掌握影响我国的热带、副热带地区天气系统及其特征、演变; 4.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过程特征与演变;

5.了解季风概念和东亚夏季风的特点、成因和天气特点。 五、培训内容与培训要求

第一章 大气环流 3学时

培训内容:

大气环流和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对流层大气高低中层主要天气系统特征;高空急流。 培训要求:

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和科学假设;了解极地环流的状况,理解极涡与我国寒潮的关系;掌握冬/夏季全球平均纬向风分量和经向风分量分布;掌握大气活动中心的概念;掌握对流层和平流层各个层次大气环流的状况;掌握高空急流的概念,

1

理解各高空急流形成原理,理解高空急流对降水的影响。 第二章 锋面 3学时

培训内容:

气团和锋面;锋生;我国主要的锋生带。 培训要求:

理解气团的概念和气团的分类;掌握锋面、锋区和锋线的概念,掌握锋面的热力分类,掌握锋面附近气压场、温度场和风场的特征;了解各类锋面可能带来的天气现象,特别是降水的特征;掌握锋生的概念,理解锋生公式的意义;了解气团、锋、锋面气旋、急流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我国主要锋生带。

第三章 西风带扰动 3学时

培训内容:

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天气特征;长波、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 培训要求:

理解温带气旋和温带反气旋的概念以及分类方法;理解温带气旋/反气旋生成的动力、热力因子,理解温带气旋/反气旋三维结构,理解温带气旋/反气旋发展的过程特征,了解影响我国锋面气旋的移动路径;理解长波概念及其变化特征,理解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概念,理解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建立过程的环流特征。

第四章 寒潮天气 2学时

培训内容:

寒潮及强度划分;冷空气源地和南下路径;寒潮爆发需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国主要寒潮天气系统。 培训要求:

理解寒潮的概念,了解强度划分和天气特点;了解寒潮爆发路径,掌握影响我国的主要寒潮爆发条件和天气过程;掌握寒潮天气系统演变特征,理解知寒潮爆发关键区的作用。

第五章 降水天气 4学时

2

培训内容:

降水的基本原理和暴雨形成的基本条件;水汽方程和降水率;大范围降水的环流特征;中国主要几种降水天气过程;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及其在降水中的作用;中国典型暴雨过程。 培训要求:

理解降水形成条件;掌握大范围降水的高低空环流特征;理解暴雨的形成、加强的条件;理解低空急流、切变线、西南涡等系统对暴雨所起的作用;理解中国的主要暴雨类型及其各个类型的特征。 第六章 对流性天气 3学时

培训内容:

一般雷暴与强风暴的结构;雷暴天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及基本特征。 培训要求:

掌握中尺度概念,了解中尺度系统的特征和分类;理解风暴单体生命史特征,理解有利于对流性天气形成、风暴发展的环境条件;理解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概念,了解其特征;了解超级单体风暴的动力学特征;理解一般对流系统和强对流系统产生条件、结构和出现天气现象的差异;理解持续性暴雨同强对流天气形成条件的差异。

第七章 热带和副热带地区天气系统 4学时

培训内容:

热带地区气象要素水平分布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热带气旋和台风;赤道辐合带;南亚高压;东风波。 培训要求:

掌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规律及对我国的天气影响;了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区别;掌握热带辐合带、东风波的概念;掌握热带气旋的分类标准;掌握热带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了解台风发生发展机制;熟悉我国境内台风活动规律和移动路径;了解各类台风路径形势特点。

第八章 东亚季风 2学时

培训内容:

3

东亚季风环流及其特点;东亚夏季风的成因和天气特点。 培训要求:

了解季风的概念,了解其形成机制,了解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的差异,了解东亚夏季风的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两个分量的特性,掌握东亚夏季风的主要组成成员。 六、考核方式

随堂提问;闭卷笔试。 七、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唐东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0。

参考书:

1.伍荣生等,《现代天气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元箴,《天气学教程》,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3.钱维宏,《天气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陶诗言,“临近预报和超短时预报方法”,《天气学的新进展》,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