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意义及目的专题研究(台湾课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育的本质意义及目的专题研究(台湾课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02a88707fd5360cba1adb88

(一)科學教育說與形式訓練說

科學教育說為英國哲學家斯賓賽所提倡,其受邊沁與迷爾等人功利主義影響,以為教育的目的在授與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完美生活之預備」。是以訂定合理的課程或學科,必須先判明各種知識的價值,而這些知識係以科學作為基礎。形式訓練教育說為英國哲學家洛克所主張,其認為人類心靈如白紙,先天並無固定形式,但有一些基本的「官能」,與生俱來,如推理、想像判斷、思考等能力,可因後天訓練加強,教育即在鍛鍊這些官能。以下即從教育內容等四方面進行比較:

1.教材內容:

科學教育說注重學習結果,教材有唯實取像,強調實用與科學;形式訓練教育說則強調學習過程甚於學習結果,教材主張越形式,越抽象的內容越適合於鍛鍊官能。

2.學習原理:

科學教育說從經驗出發,著重學生學習興趣;形式訓練教育說則強調形式原理,著重於官能的訓練與遷移。

3.學習範圍:

科學教育說主要學習範圍為與個人生存相關的科學知識;形式訓練教育說則以傳統七藝作為學習範圍,尤其是文法、辨正、修辭等更為重視。

4.學習遷移:

科學教育說並不主張學習可以遷移,而係以知識價值作為學習的先後次序;形式訓練教育說則認為學習可以產生遷移,而鍛鍊官能以順利遷移。

(二)工作陶冶說

1.人際關係是重視團體合作(工作陶冶):為工作做準備、為職場的道德觀、服務觀、合作觀。

2.代表人物:凱欣斯泰納(Kerschensteiner),認為教育的目,在培養

適合國

家及時代需要的有用國民。 3.三大任務:

(1)職業陶冶或職業準備 (2)職業陶冶道德化 (3)團體生活道

德化

(三)滿足需要說

1.教育的最大目的,即在滿足人類的需要,進而增進人類的幸福,改變才有價值。

2.代表人物:桑代克(Thorndike) 3.優點:

(1)目標明確 (2)個人滿足了,貢獻社會滿足-求世界大同 4.缺點:

(1)會容易浪費,因為人的慾望無窮 (2)忽略心靈

(四)無目的說

1.人都自然的成長,所以教育無目的 2.代表人物:杜威(Dewey)

教育無目的論是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杜威(J. Dewey)所提出,其認為人類生活是繼續發展,經驗是不斷改變的;是以教育的過程,即是連續的挑戰、改造與創造。教育過程既為不斷連續的,如若樹立固定之最後目的,就否定了此種過程的連續性,是以杜威倡言「教育無

目的」。為杜威所謂教育無目的並非指教育可盲目進行,而是教育本身,個體生長本身即為教育的目的,是以杜威之意是謂教育無外在附加的目的,而是內在不斷連續的生長。此說有其優點:

(1)視教育為一種歷程,強調其連續性,故能重視兒童現時需要,而能激發其自動學習之興趣。

(2)認為教育即生活,使教育內容與生活相聯繫,而能使知識與經驗相結合,有益學習成效。

然說亦有其限制:

(1)教育或與生命、生活有關,然教育並非生活,生活內涵亦不等於教育全體,過於強調教育即生活,將使學習者忽略永恆需求之鵠的。

(2)教育無目的論使用不慎,將使教育活動缺乏指引方針;另外,教育即成長,為生長亦有好的生長與壞的生長,不加釐清,易生爭論。

謂教育無目的亦非絕無目的,而是指有其自身內在目的。如此,仍是有目的,所該區別者應為外在工具性目的或內在自身成長目的,而非以有無劃分。

三、我國教育目的演進

(一) 舊教育時期的教育目的

1. 自虞夏商三代到西周的教育目的:明人倫、嚴尊卑、定上下,使社會有秩序,符合貴族政治的利益。

2. 自東周至春秋單國時代的教育目的:此時期的教育目的仍偏重士族階級領袖人才的培養,教育為促進個人向上社會流動之工具。

3. 自秦代至清末的教育目的:此時期之教育 ,在透過科舉選拔人才,以培養忠順的政治領導人才為主。

(二) 新教育時期的教育目的

1. 清未滿清政府的教育目的:

光緒三十二年學都奏請宣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項為教育宗旨。

2. 民國元年臨時政府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