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意义及目的专题研究(台湾课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教育的本质意义及目的专题研究(台湾课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f02a88707fd5360cba1adb88

吾心之良知」,又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所謂的知既是道德的知,故知與行就必須合一了。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發現,科學的知與行可以分,而道德的知與行宜於合。然應該是一回事,實際是不是卻是另一回事,因此在道德教育方面又產生知與行的先後與輕重的問題,爭議不斷。中國「尊德性」與「道問學」之爭,與西方「知重於行」或「行重於知」的議論,是輕重問題,也是先後問題。在中國,陸象山主張為學當「先立乎其大」,朱熹強調「下學而上達」,而˙西方蘇格拉底主張「知是即道德」,認為能知必能行,知識可以使人道德化,亞里斯多德卻堅信道德所需要的並非知識,而是實踐與習慣的養成,各持一端,爭論不休。持平之論,應如朱熹所說:「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有關「知、行關係」的探究,大致上不越出上述的範圍,如能釐清,則再教育目的上便可減少一些無謂的爭議。至於知行關係的根本檢討,則尚待哲學的努力。

第三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也是立國的百年大計,從事教育工作者對教育應有廣博的認識,俾為自己開發一條正確的教育之路;同時也為別人指引一條光明遠大的人生旅程。我們知道教育的旨趣,不僅應使人類行為獲得正常的發展,個人的生活範圍日益廣大適應,更須促使個人的才華、潛能、個性充分地展露,以達「自我實現」,藉此服務社會,造福人群,才能確立其創發性的人格,助長社會進步,增進人類福。基此,準備從事教育工作者,應對教育的領域,有一健全明確的基本認識,然後對自己將來所從事的神聖工作,才能發生濃厚的興趣、高度的熱誠、認真的態度、負責的精神,使自己成為一位勝任愉快的教師,而在教育的園地裡,肯持久地默默為愛護兒童,服務社會,平實地完成「任重道遠」的教育使命。

第二節 建議

我國自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以來,發揮全民教育與機會均等的教育功能。可是國人深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所影響,升學主義深植人心,乃至學校教育偏重於智育的傳授,忽視品德和生活教育,只顧升學主義,忽略學生道德陶冶、美育

情操培養,使德、智、體、群、美未能充分均衡發展。有感於杜威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在四育上的啟示,本研究報告最後將針對我國國中教育現況,分智、德、群、美四部份,分別提出建議,以期能幫助我國的教育更趨完善。

一、智育方面

我國智育方面-過於重視知識本身邏輯體系,致使教育與生活脫節,根據杜威的哲學思想的啟示來著手,並配合蔣公的指示:「國民教育、有關教材選擇,內容應與實際生活相配合。」其實施方法如下: (一)加強生活中心的知能:各科教材內容必須注重「生活化」,以學的興趣、需

要及能力為中心,依單元活動為範圍,用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基本材料組成課程內容,培育手腦並用的能力,藉經驗來解決日常切確的問題

(二)注重科學整體知識:人與自然關係密切,如何利用自然環境改善

人類的生活均屬要務。而科學知識本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故國中的物理、化學、生物應可合併為自然科,使學生學習時能靈活運用,瞭解其間的相互關係和獨特性質,藉以產生學習遷移作用,不致陷於片斷支離徒重記憶的死知識,而能培養其應用科學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二、 德育方面:

道德標準會因時、因地而改變,但追求「至善」的高尚情操是永恆的。今日功利主義盛行,`兒童生活利慾薰心的社會環境下,已失去判斷道德的能力,因此德育教學的重點應注意下列幾點:

(一) 啟發道德判斷能力-蘇格拉底謂「知識即道德」,人之所以為惡,

是由於無知。道德的判斷須依有系統的知識為基礎,學習道德的法則原理,增加各重情境的判斷力。

(二) 道德的實踐-道德貴在實踐的工夫,才能促進德育的完滿,坐而

言不能起而行,則道德教育成為一種空談。學校應設計各種活動使學生參與活動中,培育優良的道德品行。

三、 群育方面:

我國民族因於「自掃門前雪」的觀念,一向較缺乏團隊的精神,而今世界各國講究民主社會的潮流下,台灣各項政策措施已較以前民主且開放些,但居於民族自私、猜疑的通病積習,已導至社會的脫序。故根本解法之道,尚待群育的加強。

(一)注重團體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體認民主生活。訓練社交活動,

從而能培養民主意識與熱心公益,增進自治與社交的能力。

(二)善用社會資源,以利教學-除學校設備以外,應利用社會資源,如

學生家長、校友、地方人士等,以補充各種活動的人員、設備、場地、經費等條件的不足。

(三) 教師要積極參與,只有老師的共同參與,才能鼓舞學生的熱烈

情緒,提高參與學生的興趣,教師不能以無「特殊專長」為藉口,而挪用團體活動時間,作為升學科目的準備。

四、 美育方面:

民國六十八年「國民教育法」明示美育為五育之一,但是升學主義掛帥之下,且對美學哲理缺乏認識,美育的實施缺乏一貫的立場,美育實施成果不佳。所以為了情感陶冶與完美人格的培養,美育應注